2009年10月18日 星期日

總幹事筆記 (2009年10月)

[本文刊於《苗圃天地2009年10月號》]

今期苗圃天地是於上月中截稿,所以執筆寫本文時是9月上旬。
512助學行已完成了三段步行,我再參加在9月底至國慶節期間的靜寧段步行。回想4年前我參加首屆助學長征全程步行時,在05年7月也途經靜寧縣。這是十分乾旱的地區,雨季集中在7、8月份。步行隊伍經過時剛好下雨,陪走的當地志願者還與我們說,這兩三天便下了全年的雨水了。當地農民要用水窖來蓄水。我們在餐館用餐時,看見盛菜碟先用透明膠袋包著再放菜,吃完後把透明膠袋扔掉,節省洗碟用水,可見當地節約用水的情況。
8月份一位助學長征全程隊友因病去世,由知悉入院至離開僅一個多月,只歎人生無常與無奈。這位隊友在報名參加全程時,曾撰文分享,是他家人鼓勵他參加,他認同活動能幫助山區孩子,很有意義。而且身體力行,身教重於言教,為子女樹立一個助人為樂和堅毅不屈的榜樣。這篇分享文章收錄在《漫漫長征路—助學長征親歷記》一書內。在步行的十個月裡,他一家人都有參加分段步行,來支持他完成這創舉。這朋友去世後,他家人將帛金捐給本會,願遺愛在人間。並屬意把捐款用在甘肅省內的助學長征苗圃希望學校,資助興建校園水窖,望能緩解在校師生的用水困難。飲水思源,紀念這位隊友的助人精神。
翻閱《苗圃文摘》,這本書是早期苗圃人的心路歷程,收錄了創會初期至97年時期的精選文稿,是創辦苗圃五年的探索歷程。見證早期的苗圃會員和義工參加苗圃工作組到湖南去實地考察而寫的見聞分享。另外是收錄了早期會員籌備行路上廣州和行路上北京的情況。結集成書至今,又過了多個寒暑,內地教育面貌轉變了很多,現在重閱,依然十分親切,赤子之情歷歷在目。各位可到會方購買一本來閱讀和珍藏。
近期學習開網誌,並且把以往寫的文章放到網誌上。在2002年至03年的籌辦首屆助學長征期間,每週寫一篇「助學長征週記」,放到助學長征網頁上。最初的十多篇週記,記下了籌辦這項大型步行活動的目的,欲透過這項活動號召香港和內地市民來關心內地經濟落後地區的教育。可惜後來網頁改版後不知去向。現在把這些舊文章放上網誌,弊帚自珍吧。讀者可上以下網址 http://leungkwj.blogspot.com/ 瀏覽。
每晚在家時不妨靜下來想想。我們在香港起居飲食,方便完善。生活慣了後,慢慢變成身在福中不知福。想到校園水窖和每天仍身處於惡劣生活條件下的師生時,也學會珍惜和欣賞現在吧!相信香港許多市民身在福中,也樂意助人為樂。坐言起行,請把握每一天,做有意義的事。例如:立即參加苗圃活動,捐款、步行、考察、做義工等。
歡迎各位對會務提出意見,我的聯絡方法是:手提 94325239,中國手機15012503857,電郵 johnny.leung@sowers.org.hk。Johnny梁建華。

2009年10月11日 星期日

總幹事工作報告 (2008-09年度)

[本文刊登於苗圃行動2008-09年報]

總幹事工作報告 (2008-09年度)

自去年512汶川大地震後,本會即發起「天崩地裂不放棄」募捐活動,呼籲各界市民捐款資助災區重建。災區教育受嚴重破壞,香港學界身同感受,香港教育評議會、學友社、教育學院畢業同學會等與本會合辦「以校助校 川流不息」活動,冀本港學界捐資助學的同時,對香港學生也是一項國情教育和生命教育的通識課。眾多本地和跨國商業機構慷慨捐款,經本會資助災區重建受破壞的學校。也有眾多社會團體主動發起募捐給本會,援助災區教育。較典型者如香港話劇團在港公演優秀劇目《德齡與慈禧》,原先是為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籌募經費,港大為了支援災區,將捐款撥捐本會助學,專業進修學院另行籌募經費。香港出版總會與本會合作,發起「一書燃希望」,出版商捐出書籍,本會動員義工做義賣,善款收入為災區學校添置圖書。星島日報海外版在地震後發起賑災呼籲,得到環球各地華文讀者熱心捐款,與本會合作在四川災區資助重建學校,可見海外華僑對中國的關心,雖身在萬里,仍血脈相連,休戚與共。此外,有內地網友稱讚本會監察建校過程「靠譜」,在網站發起募捐,經本會進行資助。凡此種種,受篇幅所限,不能一一盡錄。概言之,大災難之後見大義,不分國界地域,惻隱之心啟動人性善心和志願奉獻精神。

香港政府向立法會申請撥款,成立援助四川災區重建基金,三次申請撥款累計90億港元,目前援助四川災區122個重建項目。政府參與災區重建的原則之一是「政府牽頭 全民參與」,凝聚社會力量,讓香港的民間團體和每個市民,都有機會為重建工作作出貢獻 [1]政府撥出一部份基金供香港非政府機構申請,參與四川災區重建工作。本會得到四川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及香港工程師學會合作,成功獲得援川基金撥款,在德陽市中江縣資助重建兩間九年制 (即小學一年級至初中三年級) 學校,重建項目有教學樓、學生宿舍、食堂等。2009年暑假是建設高峰期。

512汶川大地震後,各地援助聚焦到四川災後重建去,忽略了地震破壞不分省界的情況,甘肅、陝西、雲南等同受地震破壞,同樣需要外界支援。其後又發生了830攀枝花地震。所以本會在甘肅、四川、雲南三省開展災後救災助學工作。本會參與救災助學地區計有:四川省雅安市(蘆山、寶興)、德陽市(中江)、綿陽市(涪城區、三台)、涼山州(會理);甘肅省隴南市(文縣、成縣、禮縣、徽縣、西和)、慶陽市(環縣、鎮原、慶城、寧縣、西峰區)、平涼市(崆峒區、崇信、莊浪、靜寧、靈台)、天水市(武山、秦安、清水、甘谷)、定西市(岷縣)、白銀市(會寧);雲南省楚雄州(永仁)、昭通(永善)。還記得我在2004-05年參加助學長征全程步行,曾徒步經過雲南、四川、甘肅三省的多處地震區域,牽起許多回憶,不無感慨。

在地震發生後,國家總理多次公開表示要將學校建成最安全的地方,一旦災難來臨時可以作避難之用。國家建設標準提高了,學校抗震設防標準現已提高至重點設防類,在民用建築是最高級別。國家計劃在三年內實施全國中小學校舍安全工程。回顧上世紀九十年代國家提出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提出「校校無危房、班班有課室、學生人人有課桌」的目標(簡稱「一無兩有」)。其中一個考核的指標是要有課室讓學生上課。許多校舍是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趕建出來,當年的政策是分級辦學,義務教育由鄉、村兩級基層政府承辦,鄉政府向農民征收教育費附加,用來辦教育。為了建學校,鄉村政府也會動員農民捐工捐料,這一類由鄉村興建的學校是否達到現在國家定出的防震標準,確是疑問。展望未來三年,中國政府將加快重建農村中、小學校舍。而且,經過一二十年的人口變遷,各縣的學校佈局需調整,預期會加強集中資源辦學,即表示將有許多小規模的學校被撤消,學生集中到大間的學校上課和寄宿。這樣的大環境也會影響到本會資助建校的政策需要相應改變。

本會同時關注資助教育軟件。師資培訓項目是與中國青基會教師培訓中心合作,合作期三年,由2008年起至2010年,選定雲南省昭通市兩縣、臨滄市兩縣及甘肅省白銀市作集中培訓。同時委託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劉能博士做培訓評估,本年度已完成兩份評估報告。此外,香港理工大學和北京大學合組「中國社會工作研究中心」,與本會合作,嘗試改善民工子女教育狀況,由今年度開始合作三年,選擇在北京二所民辦民工子弟學校進行資助,改善項目包括教師社會保險、薪津、教師培訓、駐校社工服務等。

2008-09年度三個大型步行籌款活動「挑戰12參小時」、「助學長征甘肅行」、「行路上廣州」,籌委們均向會方建議撥出部份活動籌得善款用於災區助學。行路上廣州籌委更邀請來自甘肅省師生來港參加起步禮和參與步行全程,本港新聞媒體反應熱烈,在年初三起步當天的電視和電台新聞均是第一時間報導。為繼續呼籲社會各界人士持續關心災區教育恢復工作,本會與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和甘肅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合辦「512助學行」。由20095月至20105月期間,在甘肅省內共籌辦8個分段式步行,每段為期7-8天。詳情可瀏覽本會網頁。參加者除了籌款和步行外,還會與學生交流,難能可貴的,是活動參加者們理解到在災區步行,食住交通等均受災區條件所限,能夠諒解包容。今屆青年大使計劃已進行至第三屆,在逆境中自強。原來的活動設計是不需要青年大使在校內籌款(參加以校助校的青使則需籌款),許多青年大使自發地為災區助學而籌款。

本年度國內服務部派出創紀錄的百多個工作組到甘肅和四川災區考察受地震破壞的學校,按實際需求而確定資助項目。實實在在地說,本會開展資助工作並非一帆風順。為了加快跟進過程,一方面邀請香港工程師學會各分會的工程師來幫忙,參與工作組實地考察。另一方面也在成都開設臨時項目辦公室,方便聯絡四川各災區學校,跟進在建進度。為加強監察在建工程的質量,本會國內服務部修訂了資助流程,要求協議執行方(通常是縣教育局)提供工程進度報告和照片。施工質量檢驗工作,仍由縣級或以上的質檢部門檢驗。在協議上補充了一項條文,本會有權聘請合資格的獨立監理單位檢查驗收,並以監理報告作為驗收參照基準。

回顧剛過去的一年(20087月至096),感慨良多。今年要記載的事件太多,當靜下來回想這年發生的事,便一幕幕地在腦海中浮現出來,中文打字的速度遠遠追不上如潮湧的思緒。再次重溫『苗圃問答』的一節激勵人心的話語:「人莫不需要理想去激揚生命。知難行更難,對於中國教育我們仍堅信必有有心人,一燈燃亮萬燈,將這個信念延續下去。這樣『苗圃行動』就代表一種生命,一種敢於面對困難的生命。」苗圃的組織文化是一點一滴地積累下來,傳承著組織的核心價值。先前看一本財經月刊,看見一位國際四大會計師行的遠東區主席在EMBA論壇講出他的見解:「策略很簡單,用不著複雜。執行才是複雜的一環,而且足以決定我們的成敗。執行的方法才是高下立見之處。」對於以義工主導的苗圃而言同樣適用。

200922起,我由義務總幹事轉為受薪總幹事。多謝會方給予信任和機會。古語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珠玉在前,謹以赤誠之心、及自強不息之志,和各位苗圃人攜手迎難而上,繼續擴大和開拓苗圃這片助學平台。

作者聯絡方法:手提電話:(852) 94325239,中國手機:(86)15012503857,電郵 johnny.leung@sowers.org.hk



[1] 政務司司長唐英年2008714在立法會財務委員會簡報會上的發言稿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