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10日 星期三

總幹事筆記 2010年1、2月

總幹事筆記

執筆寫本文時是12月中旬。
近期有數則與苗圃有關的新聞。先說11月27日星島日報一篇由戴希立校長寫的專欄文章說起,這篇文章題為「四川援建工程的示範作用」,內容提要說:香港政府參與四川災後重建,不像內地其他省政府的支援做法。內地各省政府自行組織工程隊到災區重建,施工完成後將項目交給當地政府,稱為「交鎖匙」工程。香港沒有工程隊在當地,而是與四川省各級政府部門合作。同時,也和香港民間組織合作,例如重建學校項目有56所,其中有14項是由非政府組織參與重建工作。苗圃也成功獲得香港政府援川基金撥款,參與重建德陽市中江縣兩間受地震破壞的學校。
我聯想到09年8月在北京舉行的「社會組織5.12行動論壇」,中國扶貧基金會在512汶川地震一週年之際,回顧民間組織參與抗震救災工作的成效,請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鄧國勝老師就「救災捐款管理機制分析」進行調查及提交課題報告,鄧教授在論壇上分析說:「58%以上(社會捐款)資金政府接收了,紅會、慈善會大概接受了35%,真正流入公募基金會的不到6%。」捐給政府和中國紅十字會、中華慈善總會等的捐款,都是由政府統籌使用,沒有像香港政府的做法:撥款讓民間組織參與災後重建。參照之下,苗圃參與香港政府援川工作,除了資助和監察兩所位於中江縣的學校重建外,還有軟件的投入。一方面有香港工程師學會的參與,安排專業工程師到學校向校長教師辦培訓班,講解工程質量知識。同時苗圃也安排教師培訓和英語交流等,為提高教育質量作出努力,這顯示了動員社會各界齊心參與的優勢。戴希立校長的文章說:「非政府組織參與,不但增強了資金與軟件支援,更示範了民間與政府合作重要性。」在政府與社會合作方面,香港的豐富經驗可供內地政府作參考示範的。
2009年10月27日信報刊登一篇《動筆動思考》文章,開首是:「去年中秋節前夕,成功完成苗圃行動助學長征的步行籌款活動回港,八天行程,讓人心靈得以洗滌。」參加一項慈善步行籌款活動,除了助人外,也讓參加者淨化心靈。我們肯定市民參加苗圃舉辦的步行籌款活動,主要目的是為了籌款助學,繼而是挑戰個人意志毅力。這位朋友更進一步指出,除了做善事幫人外,還可讓參加者洗滌心靈空間,在紛繁忙碌的生活中獲得靈性充電的機會。
2009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有一則值得留意的消息,是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限制:「當前要把重點放在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上。要把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限制,提高城市規劃水平,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管理,全方位提高城鎮化發展水準。」這標誌著未來數年內地加快城鎮化建議,農業人口進一步下降,我們捐資助建學校,勢必轉移到鄉鎮中心學校來。
我於11月27-28日到北京參加一個交流分享會:「應對變化:教育類公益組織的行動與思考」,參加者主要是內地草根民間助學和支教組織。是一個互相學習的好機會。主辦機構之一的21世紀教育研究院楊東平教授說,最近幾年來,教育的環境發生了最明顯的改變。與2000年相比,2008年全國小學學校數下降了45.6%,在校生數下降了20.6%,初中學校下降了9.4%,在校生數下降了10.7 %。中國教育正處在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從滿足基本需求轉變為追求好的教育。這些都值得我們留意。此外,交流會其中一個討論民間組織的專業性。一家市場研究諮詢公司代表為討論總結,很有參考價值。節錄如下:
公益組織在專業化時需要小心的四個問題:
• 要與時並進,以專業心態來做公益事業,不停留在「好人做好事」的心態。
• 公益組織的價值追求首要的是對社會公平的追求,其次是對公共效率的追求。
• 在公益組織由小變大,專業分工、部門設置越來越細時,需注意公益組織在工作中保持敏銳感應社會需求,做出快速反應。
• 當我們的公益組織發展越來越大,越來越強時,我們還很容易自覺不自覺地將我們的想法、我們的要求强加給我們的幫扶對象,也稱爲公益霸權。
歡迎各位對會務提出意見,我的聯絡方法是:手提 94325239,中國手機15012503857,電郵 johnny.leung@sowers.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