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7月28日 星期日

畢業寄語--記趣


畢業同學寄語記趣

 
「文化一詞,好像人的思想一樣,我們感受到其存在,然而並不易容說出來。」這是我在一篇論文功課《文化一詞應如何界定》裡的一句。

與朋友談起我在理工大學進修中國文化碩士課程時,超過一半人聽到「中國文化」即理解我讀中文,那就是「中國文學」,接著便以為我讀唐詩、宋詞、唐宋八大家、…諸如此類。是以,我習慣要補充說,是「文化」,不是「文學」。「啊?你讀的是什麼?」(粵語口語傳神些:讀啲乜嘢?) 這便說來話長了!我們的口頭禪不是說「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嘛。「MA(文學碩士)課程有兩科必修,還有四大範疇…」往往我正正經經地講了課程的開頭,朋友已轉換話題了,我做推廣真的很有中國文化特色——意在言外啊。一位朋友開玩笑說:「哦,開學了,要收拾好書包上學啊,我送你一個筆袋!」我收了一個「懷素草書自序帖(複製品)」布筆袋,感謝了!還尚未在電台點歌《讀書郎》,憑歌寄意。我如不好好學習,怎麼報答啊!只是,我的電腦很笨,只能寫出楷體和明體,還未學識寫行書和草書!

另一趣事,是開課前參加學系舉辦的迎新會,坐在我身傍的同學問我說:「你是不是老師?」「噢,我們是同學呢!」我想,對於剛從本科畢業升學的同學而言,一下子尚未認識碩士班會有年長的同學的。碩士班與本科不同之處,是同學多元化,多數同學是本科畢業直升,也有在職進修者、退休(更準確是提前退休)人士。有許多同學來自內地各省市,天南地北各不同,本地同學需努力學好普通話,否則有口難言——和全國各地同學溝通。對內地同學而言,則也要學廣東話。多學一種語言,與時俱進。

在修讀「性別與近現代中國」課時,有小組課堂報告,我們組做的報告題目是「明清之際婦女美德之傳播、書寫和重寫」,要用普通話作報告,因為老師不懂廣東話!小組成員又別出心裁,依據《紅樓夢》編一短劇,在報告時演出。我要參與演出,唸對白,還有內心戲!劇本是這樣寫的:

賈寶玉對林黛玉說(話裡有話,滿含情誼):「既有今日,何必當初?」

如何以口齒不清的普通話去表達寶玉的濃情愛意?…!聽說,報告時班上有同學拿手機拍了,請行善積福做好心,刪除它!鐵證如山,拉低全組同學的評分,該當何罪?下次(如果還有下次),還是改編《帝女花.香夭》吧!我會唸白:「如此斷腸報告夜,不需劇本在身旁。」

概言之,這是一次趣味盎然的學習經歷。「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