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寫本文時是2月下旬,剛完成行路上廣州2010步行籌款活動回港。今屆步行路線有創新,由開平經鶴山、佛山到達廣州。開平是華僑之鄉,以中西建築風格合璧的碉樓著名,並於2007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為歷史文化遺產。佛山是南粵人文薈粹之地,石灣陶瓷有500年歷史。今次步行時也到這兩處著名地點參觀。為傳統的行路上廣州活動注入新亮點。佛山市義工組織助走隊伍,人數有上百人,與參加者一同在佛山市內步行了約10公里,共同參與一項公益助學的活動,有助於帶動內地城市居民親身參與的風氣。
2010年最新的中國教育新聞,是40萬代課教師將退下教壇。代課教師的時代背景,其前身是民辦教師,相對於公辦教師而言,並非是正式的教師。九十年代一部內地電影《鳳凰琴》便是描寫一間鄉村小學三名民辦教師的生存狀況(在97年前後本會曾多次辦電影籌款,便是放映《鳳凰琴》)。其後有一個「民轉公」過程,是容許一些有足夠教齡的民辦教師轉為公辦教師,「民轉公」教師通過入讀函授或公開大學而提高學歷。國家教育部門明文規定不再聘用民辦教師了。然而西部地區有許多實際困難,例如教育經費不足(因公辦教師薪酬算入縣政府財政支出),還有公辦教師受不了艱苦的鄉村生活,不願到村校任教。結果以代課教師來頂替。香港也有「代課」的情況。代課的原意,是臨時應急措施。然而在雲南和甘肅的農村和山區,代課教師卻連續「代課」了十多年。由於代課教師不屬於教育系統正式編制人員,薪金僅是由每月數十元緩慢地增長到二、三百元,與公辦教師相差很遠。本會在2007年籌辦茶馬古道活動時,曾舉辦雲南代課教師徵文比賽,文章收錄成書,由代課教師親身道來,倍加感人。各位讀者感興趣可上會址購買閱讀。
在西部偏遠山區和農村的師資力量不足,教育質量低。農村學生升上初中後,學習成績跟不上,便出現厭學情緒,也有輟學情況。目前本會正探討加強教師培訓方面的資助,以進教育公平。教師培訓是苗圃的三大資助範圍之一。翻查苗圃年報資料,由1999/2000年度起,本會透過與中國青基會教師培訓中心合作,資助農村小學校長和骨幹教師到上海的培訓中心學習,資助苗圃希望小學的校長和骨幹教師接受培訓。希望能提高教學及管理質素。師資培訓對培養新一代不辭辛勞的校長和教師起到了莫大的鼓舞作用。之後每年均有進行教師培訓資助,培訓地點也有在南寧、西安等地的培訓中心。除了集中校長教師到大城市的培訓基地學習外,也資助「送教上門」方式的教師培訓。即是邀請優秀教師和教育界的學者專家到西部地區的縣城作講課,可以讓農村教師集中到縣城來學習,節省往返交通時間。培訓內容由中國青基會教師培訓中心編排。下期再進一步介紹有關教師培訓的資助情況。也借此機會呼籲各位捐款支持,可以定期以銀行自動轉帳方式捐款。捐款將有助於擴大教師培訓資助,實現將中國人口包袱發展成智力資源的目標。
2010年本會繼續努力籌辦各項籌款活動,上半年「512助學行」還有三段步行,分別是3月份秦安段(刊登時已截止報名)、4月份會寧段、和5月份成縣段。許多參加者分享,除了以長途步行來籌款外,更有與學生互動環節。創意課堂讓參加者自己準備教材,把新知識帶給小學生。和初中學生的交流晚會,看見青少年朝氣逢勃,立志奮發向上。一幕幕的第一身體驗,參加者留下深刻印象。
今年暑假期間,本會籌辦第二屆單車助學行,多謝一家單車公司再度贊助本活動所需的單車。初步計劃本活動分兩段進行,第一段是青海湖六天之旅,第二段是由西寧出發,經蘭州往西安,行程七天。有別於本會其他步行活動,單車助學行是為籌募本會的助學行政經費。以舉辦內地活動來籌募會方行政經費,這是第一次,請各位理解和支持。
下半年的步行籌款活動還有茶馬古道、助學長征、挑戰12小時等。請讀者多留意苗圃網頁。歡迎各位對會務提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