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幹事筆記 梁建華
執筆寫本文時是7月上旬。
一年一度的會員週年大會定於10月17日舉行。2009/10年財政年度於6月30日結束。每年7月義務審計師德勤將派職員上會進行核數工作。據財務部報告,本年度助學支出將創新高紀錄,其中一個原因是地震重建項目資助資金龐大。其次,跟進資助項目所涉行政成本也無可避免地增加,本會正面臨行政經費赤字大增的壓力,在此呼籲各位在捐款時撥出部份善款支持行政經費。
內地提高學校防震級別至民用建築最高級別,使目前資助建校費用大幅提高。有見及此,董事局6月會議其中一項議程,是調整本會現行的捐資者出資比例需達資助額75%方有命名權的政策。捐資者欲了解進一步詳情,請致電本會職員查詢。
由ANZ澳紐銀行主辦、以本會受惠的ANZ苗圃慈善龍舟賽在6月16日端午節正日舉行。本會特地安排了11位來自廣東省河源的職中學生和兩名老師來港,參加這場龍舟賽事。為了做好準備,河源職中師生在賽前已來港兩次,接受划艇訓練。師生來港費用由主辦機構支付。負責訓練的義務教練曹小姐說學生們的紀律良好。這些職中學生來自貧困家庭,受本會資助部份學習生活費,每年1500元連續兩年。資助廣東職中學生善款,源自行路上廣州參加者步行籌款的。
河源職中學生來港參加龍舟賽前,順道來苗圃交流。在明白到善款是透過舉辦步行籌款而來(例如籌辦行路上廣州和助學長征等),師生們都受感動,表示要好好珍惜善心人的支持捐助。我勉勵說,生命影響生命,可以由身邊的人和事做起,例如勸勉同學,到社會工作時則勸勉同事,世上還有許多有意義的事等待著我們去做,應逆境自強,珍惜生命,人生應該積極、樂觀和互助的。
資助策略研究組完成調查報告,於6月中提交給董事局。報告分析中國義務教育發展共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01年前,主要解決有學上的問題,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第二個階段是上得起學,至2006年提出「兩免一補」政策,解決學生上學費用問題。第三個階段是當前的上好學和公平上學的問題,目標是提高教育質量和促進教育公平,是未來十年的任務。
持續了一年的512助學行步行籌款活動,最後一段已於5月12日至19日順利完成。回顧這八段步行,路途遙遠兼交通不便,經常遇上堵車。最後一段成縣段在5月13日由四川廣元前往甘肅隴南成縣途中堵車,原因是前面公路發生交通意外,行程大受影響,至翌日凌晨才到達成縣。感謝全團隊友的理解和互相支持。整項活動終於大功告成,這活動籌備經年,感謝各位籌委以恆心、毅力、不放棄的精神堅持下來。多謝吳家平(大隊長)暫時放下工作,參加了全部八段步行,擔任義務大隊長。回首2009年5月參加第一段文縣段,和「夫子」劉銳紹先生同行,在初中生交流晚會上,夫子慷慨激昂地勉勵學生積極面對人生挑戰的情景,歷歷在目。
中文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陳健民教授在6月1日為訪問學員講課,我有幸參加了。這節課題目是「公民社會概論」,陳教授以美國一位學者帕特南(Robert D.Putnam)研究意大利北部與南部的社會治安差異,比較下得出結論:意大利北部公民社會較發達,北部較南部的治安更好,社會更穩定和諧等,帕特南將研究成果寫成 “Making Democracy Work”一書,這書在內地也有譯本,書名譯為《使民主運轉起來》。
2010年6月底內地媒體報導,目前國家教育部正在醞釀出台《教師教育標準》,對教師的入職標準有所提高,確立了“兒童為本”、“實踐取向”、“終身學習”三大原則,將改變目前偏重書本知識、讓學生死記硬背式的教學方式。所以師資培訓是十分需要的。
歡迎各位對會務提出意見,我的聯絡方法是:手提 94325239,中國手機15012503857,電郵 johnny.leung@sowers.org.hk。
2010年8月25日 星期三
2010年8月8日 星期日
論語「仁」的思想
[本文是筆者上『中華文化證書課程』,其中一個單元「從論語看中華文化」,上課心得筆記]
中華文化證書課程
論語「仁」的思想
顔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爲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這可以說是孔子一生努力的目標,不是僅僅咀上說說來教導門生,而是身體力行,周遊列國,勸說天下諸侯行仁政,不行霸道。
剛好近期有兩部電影《孔夫子》和《孔子》在香港放映了。《孔夫子》是費穆於1940年在上海執導拍攝的,《孔子》則是2009年由胡玫執導拍攝的。有這兩部電影來講述孔子生平,有時代背景,更易於理解論語的精神。香港電影資料館珍藏及修復詩人導演費穆於1940年在上海拍攝的電影《孔夫子》,在2010年4月份香港電影節上播放。我有幸看了。電影中最感動我的一句對白,是孔子勸諫魯定公不果,一夜不眠。翌日向弟子說不能使魯國國君勤政愛民,他準備萬里投荒,周游列國,爲天下人講說聖賢之道。衆們徒儒生決志追隨。孔子仰天而嘆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從此孔子放棄仕途,在列國諸侯之間奔波。更有陳蔡之困,孔子和門生絕糧捱餓的事跡。論語《衛靈公》篇記錄了這段艱辛日子:「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即使絕糧,孔子志不衰。至孔子晚年,沒有一國諸侯願意採納他的主張,孔子歎曰:「天下無道久矣!」史記說孔子臨終時歌曰:「泰山壞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由此來看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孔子一生便是「仁以為己任」,努力將「仁」實踐出來,任重道遠,死而後已。為中國後世立榜樣。
中華文化證書課程
論語「仁」的思想
顔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爲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這可以說是孔子一生努力的目標,不是僅僅咀上說說來教導門生,而是身體力行,周遊列國,勸說天下諸侯行仁政,不行霸道。
剛好近期有兩部電影《孔夫子》和《孔子》在香港放映了。《孔夫子》是費穆於1940年在上海執導拍攝的,《孔子》則是2009年由胡玫執導拍攝的。有這兩部電影來講述孔子生平,有時代背景,更易於理解論語的精神。香港電影資料館珍藏及修復詩人導演費穆於1940年在上海拍攝的電影《孔夫子》,在2010年4月份香港電影節上播放。我有幸看了。電影中最感動我的一句對白,是孔子勸諫魯定公不果,一夜不眠。翌日向弟子說不能使魯國國君勤政愛民,他準備萬里投荒,周游列國,爲天下人講說聖賢之道。衆們徒儒生決志追隨。孔子仰天而嘆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從此孔子放棄仕途,在列國諸侯之間奔波。更有陳蔡之困,孔子和門生絕糧捱餓的事跡。論語《衛靈公》篇記錄了這段艱辛日子:「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即使絕糧,孔子志不衰。至孔子晚年,沒有一國諸侯願意採納他的主張,孔子歎曰:「天下無道久矣!」史記說孔子臨終時歌曰:「泰山壞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由此來看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孔子一生便是「仁以為己任」,努力將「仁」實踐出來,任重道遠,死而後已。為中國後世立榜樣。
點滴在心間--512助學行紀念特刊
[本文是為512助學行紀念特刊而撰寫,回顧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期間苗圃舉辦「512助學行」,我參與步行活動的分享。]
點滴在心間
大災面前有大義,在512汶川地震發生後,香港各志願慈善組織都活躍起來。苗圃人上下一心,積極呼籲香港各界捐款作捐建災區學校。董事局決定以「天崩地裂不放棄」作為賑災助學的主題,在2008年5月31日召開記者招待會,宣佈籌款建校計劃。接著辦起各種宣傳籌款工作。其中一項宣傳籌款工作,是和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甘肅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合辦「512助學行」。
2008年聖誕節舉辦的文縣預察行為本活動揭開序幕。有預察行參加者回港後分享說:「看到文縣災民經歷了災難後能以積極心態面對困難,也增添了自己面對逆境的信心!」助人兼自助,相得益彰。
信報執行董事曹仁超先生和我認識了十多年,十分感謝曹先生答應出任512助學行活動大使,為本活動宣傳,曹先生在專欄分享投資實戰經驗時,經常勸勉讀者捐款支持公益事業。第一段文縣段和「夫子」劉銳紹先生同行,在初中生交流晚會上,夫子慷慨激昂地勉勵學生積極面對人生挑戰的情景,歷歷在目。
第二段環縣段在2009年7月舉行,這段步行的一大特色,是碰上學校暑假,許多家長帶同子女來參加,成為助學親子活動。現代父母為了教育下一代,是費盡苦心,寓言教於身教,循循善誘,透過到西北黃土地的農村步行探訪,讓子女看到貧窮的一面,需知幸福不是必然,要學會珍惜和努力。助人者也自助,施與受也是互為因果的。
2009年10月初我參加靜寧段,10月6日經西安返港,翌日剛好看到華裔科學家高錕先生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高錕先生生於上海,在香港讀中學,到英國升讀大學及工作,其後曾擔任中文大學校長,與香港甚有淵源。由於高錕先生的研究成果,促進當今社會進入訊息時代。我們與高錕先生同樣高興之餘,也深深感受到教育不但改變了個人的命運,也為社會帶來進步,為文明帶來進化。
感謝大隊長吳家平暫時放下工作(足一整年),全情投入,參與了全部八段步行,義務擔任大隊長,累計帶領四五百名參加者完成各段行程。感謝各活動籌委專心一志,參與籌辦活動,像走馬拉松長跑般,連續地義務投入了一年半的光陰和心力。
512汶川大地震發生的一刻,剛巧是苗圃組織一團「國情培訓班」到北京去學習,我當時也在北京學習。汶川大地震的消息很快地在全國和香港傳開了,我們的國情培訓班還是繼續進行。在災區通訊異常困難的情況下,苗圃雲南項目辦前主任陳松先生努力聯絡各處有資助項目地區的相關人士,了解受苗圃資助重建的學校的受災情況。在數天內基本掌握了情況及向會方報告。在地震中,苗圃資助建的學校沒有發生坍塌情況,也沒有學校師生傷亡報告,在四川地震裂度強的地區,苗圃捐建的學校有出現裂縫,部份需要做加固工程。沒有發生在校師生傷亡的情況,值得欣慰。多謝歷年來參與工作組的義工和職員,他們為確保重建的學校符合國家質量標準所付出的心力和時間是值得的。
一次偶然的機會,一位朋友邀請我參加96年行路上廣州的起步禮,從此與苗圃行動結緣。歲月匆匆,參與苗圃助學工作十多年。值得珍惜和回味的,是和許多香港和內地有心人並肩攜手,一起在助學之路上走過來,分享成功喜悅,分擔風雨磨練,無悔今生。
點滴在心間
大災面前有大義,在512汶川地震發生後,香港各志願慈善組織都活躍起來。苗圃人上下一心,積極呼籲香港各界捐款作捐建災區學校。董事局決定以「天崩地裂不放棄」作為賑災助學的主題,在2008年5月31日召開記者招待會,宣佈籌款建校計劃。接著辦起各種宣傳籌款工作。其中一項宣傳籌款工作,是和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甘肅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合辦「512助學行」。
2008年聖誕節舉辦的文縣預察行為本活動揭開序幕。有預察行參加者回港後分享說:「看到文縣災民經歷了災難後能以積極心態面對困難,也增添了自己面對逆境的信心!」助人兼自助,相得益彰。
信報執行董事曹仁超先生和我認識了十多年,十分感謝曹先生答應出任512助學行活動大使,為本活動宣傳,曹先生在專欄分享投資實戰經驗時,經常勸勉讀者捐款支持公益事業。第一段文縣段和「夫子」劉銳紹先生同行,在初中生交流晚會上,夫子慷慨激昂地勉勵學生積極面對人生挑戰的情景,歷歷在目。
第二段環縣段在2009年7月舉行,這段步行的一大特色,是碰上學校暑假,許多家長帶同子女來參加,成為助學親子活動。現代父母為了教育下一代,是費盡苦心,寓言教於身教,循循善誘,透過到西北黃土地的農村步行探訪,讓子女看到貧窮的一面,需知幸福不是必然,要學會珍惜和努力。助人者也自助,施與受也是互為因果的。
2009年10月初我參加靜寧段,10月6日經西安返港,翌日剛好看到華裔科學家高錕先生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高錕先生生於上海,在香港讀中學,到英國升讀大學及工作,其後曾擔任中文大學校長,與香港甚有淵源。由於高錕先生的研究成果,促進當今社會進入訊息時代。我們與高錕先生同樣高興之餘,也深深感受到教育不但改變了個人的命運,也為社會帶來進步,為文明帶來進化。
感謝大隊長吳家平暫時放下工作(足一整年),全情投入,參與了全部八段步行,義務擔任大隊長,累計帶領四五百名參加者完成各段行程。感謝各活動籌委專心一志,參與籌辦活動,像走馬拉松長跑般,連續地義務投入了一年半的光陰和心力。
512汶川大地震發生的一刻,剛巧是苗圃組織一團「國情培訓班」到北京去學習,我當時也在北京學習。汶川大地震的消息很快地在全國和香港傳開了,我們的國情培訓班還是繼續進行。在災區通訊異常困難的情況下,苗圃雲南項目辦前主任陳松先生努力聯絡各處有資助項目地區的相關人士,了解受苗圃資助重建的學校的受災情況。在數天內基本掌握了情況及向會方報告。在地震中,苗圃資助建的學校沒有發生坍塌情況,也沒有學校師生傷亡報告,在四川地震裂度強的地區,苗圃捐建的學校有出現裂縫,部份需要做加固工程。沒有發生在校師生傷亡的情況,值得欣慰。多謝歷年來參與工作組的義工和職員,他們為確保重建的學校符合國家質量標準所付出的心力和時間是值得的。
一次偶然的機會,一位朋友邀請我參加96年行路上廣州的起步禮,從此與苗圃行動結緣。歲月匆匆,參與苗圃助學工作十多年。值得珍惜和回味的,是和許多香港和內地有心人並肩攜手,一起在助學之路上走過來,分享成功喜悅,分擔風雨磨練,無悔今生。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