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中國文化碩士課程的一科「性別與近現代中國」的論文功課。完成於2011年12月13日 。]
中國古代學者推崇《易經》為群經之首,相傳伏羲畫八卦,周文王演周易。孔子(前551-前479)晚年學《易經》,傳說曾為《易經》寫序、繫辭,後世稱為《十翼》。[1] 其中《易經.序卦傳下》:「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上下,然後禮儀有所錯。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故受之以恆,恆者久也。」由上古至先秦的傳統思想,即重視男女夫婦之道,列為人倫之始。古代視人生在世有五倫: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錢穆(1895-1990)解釋「人倫的『倫』字,…兩個人以上始有倫,倫是人與人相配搭。」[2] 錢穆繼而解釋男女有別,是說一對夫婦要和其他夫婦有分別,這是人與禽獸之不同。[3] 此即「人禽之辨」。
《史記.孔子世家》:「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義,…故曰『關雎之亂以為風始,鹿鳴為小雅始,文王為大雅始,清廟為頌始』。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備王道,成六藝。」孔子刪《詩經》,去其重覆者,且選取可施於禮義教化的詩篇。《詩經》第一篇〈周南.關雎〉即是君子追求淑女的詩篇: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鍾鼓樂之。
孔子以〈關睢〉為《詩經.風》的第一篇,即重視男女情欲相愛的天性,然需約之以禮。這是社會人倫的基礎。〈關睢〉篇內有「窈窕淑女」一句重覆詠誦,是形容淑女是深閨的(窈窕),至少是未出嫁時是深居簡出的。繼而「君子好逑」寫男子愛慕之心。詩篇有「琴瑟友之」、「鍾鼓樂之」,是行婚禮以正其事,隆而重之。結婚不只是當事人的私事,還有雙方親人也來見證,共同祝福淑女君子。現代社會學家費孝通(1910-2005)在《生育制度》一書,特開一節〈結婚不是件私事〉來討論:「在結婚前,男女雙方及其親屬所履行的各種責任,在我們看來,其重要性是在把個人的婚姻關係,擴大成由很多人負責的事,同時使婚姻關係從個人間的感情的愛好擴大為各種複雜的社會關係。」[4] 這是從社會學的角度來討論婚姻關係。
同時《易經.十翼》也演化出一套「天人合一」思想。天地生萬物,人類也是天地所生,是以「天理即人道」,繼而推演出人道要順應天理。在《繫辭上傳》開首說:「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將自然界現象加上「尊卑、貴賤、剛柔」等人世間的社會價值觀念。天為陽,地為陰。天為上,地為下。天是主,地是從。以天地比喻男女,則男為陽、為上、為主;女為陰、為下、為從。即可見,中國傳統的男尊女卑思想,可追溯至《易經.十翼》的論述。
中國傳統思想有儒道兩家。道家學說是與儒家相對而互補的。道家經典《老子》也有受《易經》的影響,《老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與《易經.序卦傳下》所說的天地生萬物有共通之義。《老子》非常有名的一章是〈第七十七章〉:「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人世間的尊卑貴賤現象,是人之道損不足以奉有餘的結果,是與天道背離的,所以〈第二十五章〉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世要效法天道追求公平,不主張男尊女卑。道家的許多思想是與儒家相反的,例如「柔弱勝剛強」(第三十六章)、「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第七十六章)、「不敢為天下先」(第六十七章)等。[5] 另一部道家經典《莊子》在〈人間世〉說:「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於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無所逃於天地之間。是之謂大戒。」是說子女之愛父母親、和臣子之事君主是天下之大戒律,是人生必然要事奉的,是無所逃逸的。《莊子》沒有說妻之事夫是大戒的。在上古至春秋時代,男尊女卑的觀念已形成,尚有道家的主張對男權的節制。
春秋戰國時代,士人週遊於各諸侯國之間,向各國君講說治國之道,沒有從一而終的觀念的。《論語.八佾》說:「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君臣各受禮節約束。是以《論語.微子》說:「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孔子行。」孔子見魯國君主昏庸,喪失了君使臣以禮之道,便放棄魯國的官職,週遊列國。回顧古代亂世群雄並起時,士人有「良臣擇主而事」的傳統,如三國、隋末、元末等,此時是不講效忠的。
「三從四德」思想的淵源,可追溯至戰國末,法家《韓非子.忠孝》首次提出:「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天下治;三者逆,天下亂。」[6] 這是「天尊地卑、男主女從」的論述推論至君臣、父子、夫妻等關係上,沒有孔子所說的君臣均有禮節約束的觀念。周代的分封諸侯制至秦漢時已終止,從此中國建立大一統的國家,政治權力集中在中央皇朝。漢武帝劉徹(前156-前87)時,儒家董仲舒(前179-前104)提出三綱:「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7] 是把《韓非子》的法家學說帶進儒家,由「臣事君」進而成「君為臣綱」。將君權說成受命於天,臣子只有盡忠的義務,君主免了待臣以禮的約束。連帶地,以天人感應的推論,由君權推論至父權和夫權,都居於綱的領導地位,子和妻要守孝和守節的義務,與臣要效忠的從屬地位相同。由董仲舒起,中國確立了綱常禮教,影響後世直至清末。[8]
中國傳統文化對情欲的節制,有很多事例。如本文引述「齊人歸女樂」典故,說明齊國恐怕魯國在孔子主政下日漸強大,威脅齊國安全,是以送女樂(樂隊及歌舞女班),使魯國君臣沉迷於聲色,荒廢政事。孔子勸說魯君不果,惟有辭官,放棄仕途,週遊列國。這則典故說明了人性情欲如不加以限制,是禍亂的起源的。西漢末,劉向(前77-前6)篇撰《列女傳》的目的,舉《詩經》、《易經》等經義,為了勸籲漢成帝劉驁(前52-前7)戒荒淫。[9] 當時已是西漢末期,社會動盪,流民起義,政局不寧。漢成帝卻是荒淫昏君,最後縱慾身亡。[10] 漢成帝死後不久,西漢亡於王莽(前45-23),國家大亂,然後再有光武帝劉秀(前6-57)建立東漢。這些都是歷史教訓。
道家對人性欲望也是持節制的主張的,《老子.第十二章》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如人欲不受限制,會使人心發狂。故此人性的欲望要受節制。佛教在東漢末傳入中國,南北朝漸漸多中國人信奉。佛教教義有五戒:「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也是限制人性情欲的。
佛教傳入中國後,經歷魏晉南北朝,至唐代大盛。在魏晉時代,道家學說與佛教有相似的地方,文人以「有生於無」的《老子》經典來理解佛教的「性空」說,故文人亦有研習佛道兩家學說。此時期道教也發展起來,成為中國本土宗教。唐代皇帝姓李,尊崇道家始祖李聃(生卒年不可考,傳與孔子同年代),抬高道教經典。[11] 唐代是儒釋道三家並立的,儒家學說失去道統地位。
此外,中國傳統的《詩經》《楚辭》等,有「比、興」的寫法,以物喻人,如以春風喻皇帝,以松竹喻君子,以惡物臭草喻奸臣。比興寫法可見於屈原的《離騷》、東漢末的《古詩十九首》等。唐代的詩人士大夫不為皇帝所用而受貶謫,為表示忠於皇帝,常作詩以貞節婦女自喻,頒望與夫君(暗喻君王)重會。如唐代詩聖杜甫(712-770)作詩〈佳人〉:
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自云良家子。零落依草木。
關中昔喪亂。兄弟遭殺戮。官高何足論。不得收骨肉。
世情惡衰歇。萬事隨轉燭。夫婿輕薄兒。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時。鴛鴦不獨宿。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濁。侍婢賣珠回。牽蘿補茅屋。
摘花不插髮。采柏動盈掬。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此詩是寫絕代佳人不幸被遺棄,夫君另結新歡,但佳人仍守貞節,以日暮倚修竹喻守節(以竹節喻氣節)。明代人王嗣奭(1566-1648)賞析此詩說:「此先生自喻之詩,自古賢士之待聘於朝,猶女子之待字於夫。」不得意的士大夫以貞節女子自喻,也推動了婦女守節是婦德,功德有如忠臣的思想了。
唐代由盛轉衰,源於唐玄宗(685-762)竉愛楊貴妃(719-765),任用其堂兄楊國忠(?-756)為相,政事趨腐敗,後有安史之亂。晚唐是藩鎮(即現代的軍閥)割據的亂世。演變至五代十國時代時期,天下大亂,武臣專權;文官變節,不以為恥。[12] 宋太祖趙匡胤(927-976)發動陳橋兵變,代後周稱帝,建立宋朝。錢穆說宋代是中國近代歷史的開端。[13]
宋代為免軍人專權,推行重文輕武政策。儒家學說再受重視,以轉變唐末五代時士人失節風氣。宋代儒家學者重新解說傳統儒家學說,重整倫常秩序,繼承上古時代的道統。[14] 然而,宋儒重整倫常秩序時,對人性情欲採取壓制的態度。由上文分析,我認為古代是節制情欲,由宋代起是壓制情欲。
宋代儒家提倡的女德,即是提倡「三從四德」觀念。女子守婦道,是「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夫死從子。」[15] 由漢代的「夫為妻綱」再演化出「女子三從」,夫死後婦女要從子守節,不改嫁。宋代初年還未形成婦女守節風氣,如宋初學者范仲淹(989-1052),就是一窮苦的孤兒,其母攜之改嫁。[16] 自北宋中期起,先有儒家學者程頤(1033-1107)主張:「女子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17] 至南宋朱熹(1130-1200)更是宋代儒家(後世稱理學家)的集大成者,[18] 他說:「天理人欲,不容並立。」[19] 程、朱二人提倡女性守節主張,對後世影響深遠。美國學者伊沛霞(Ebrey, Patricia Buckley, 1947- )在其著作《內闈—宋代婦女的婚姻和生活》說:「宋朝吸引學者的原因在於它是婦女的處境明顯地趨向變壞的時代。有關的情況是纏足更普遍,再嫁受到更強烈的限制。」[20] 現代學者蔡尚思(1905-2008)評論宋元明清四代是中國禮教思想變本加厲的時代。[21]
中國婦女纏足始於唐末五代,成為風氣則由宋代起。朱熹為漳州地方官時,嚴令婦女纏足。[22] 從此以後,至清末民國時期,婦女纏足風氣盛行。明朝推崇朱熹學說(理學),科舉考試要以朱熹注的四書為據。《朱子家禮》成了禮教標準。[23] 至明朝後期又發展出「女子無才便是德」觀念。[24] 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主將魯迅(1881-1936)是由母親包辦婚姻,和朱安(1878-1947)在1906年成婚,是傳統社會下「父母之命,媒勺之言」的包辦婚姻典型。朱安既是文盲兼且纏足的,是完全受傳統禮教約束熏陶的女性。未遇到許廣平(1898-1968)談戀愛之前,魯迅慨嘆說:「愛情是什麼東西?我也不知道。」[25]
歷代節婦數目比較表
時代
|
周
|
秦
|
漢
|
魏晉
南北朝
|
隋唐
|
五代
|
宋
|
元
|
明
|
清
|
節婦人數
|
6
|
1
|
22
|
29
|
32
|
2
|
152
|
359
|
27,141
|
9,482
|
《老子》說「反者道之動」,過份壓制會引起反抗。明清兩代有不少學者反對傳統禮教對情欲的壓制。如主張男女平等者,有李贄(1527-1602)、袁枚(1716-1798)。[28] 強調情感的重要者,有朱健(明朝)、洪亮吉(1746-1809)等。[29] 清代著名小說《紅樓夢》,是作者對傳統禮教壓制情欲的反抗,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稱之為清之人情小說。至清末西學傳入中國,維新變法,梁啟超(1873-1929)和許多接受新思想的學者提倡女學,知識份子提倡戒纏足,接著有五四新文化運動,衝擊傳統禮教。至1949年共和國成立時,傳統禮教制度終於土崩瓦解。
* 完 *
[1] 孫振聲,《白話易經》(臺北:星光出版社,2008)。頁7:「『翼』是助,輔助闡明『經』的意思。計有『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繫辭傳』上下、『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十篇。」 頁8繼續說:「『十翼』的論點,前後多有出入,甚至有抵觸的部分,不可能出自孔子一人的手筆,可能還包含孔子弟或後世的著作在內。」
[5] 現代學者蔡尚思說:「先秦諸子百家和中國古代思想史上,最多言女性和主張女性化者莫如《老子》一書。」蔡尚思列舉《老子》書內尊崇女性語句,如:「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知其雄,守其雌」。蔡尚思,《中國禮教思想史》(香港:中華書局,1991),頁47。
[6] 《韓非子》一書,由韓非(約前281-前233)著。
蔡尚思指三順說「是韓非由儒家荀子聽來的」,可追溯至孔子的三正說。見蔡尚思,《中國禮教思想史》,頁56。
孔子說三正,出自《大戴禮記.哀公問於孔子》:「夫婦別,父子親,君臣嚴。三者正,則庶民從之矣。」見蔡尚思,《中國禮教思想史》,頁7。 我不同意蔡尚思的見解,三正與三順的含義有明顯的不同。
[9] 事實上,《列女傳》最後一卷〈卷七 孽嬖傳〉所載者是無行女性配淫亂昏君,導致國破家亡,這篇首三則歷史故事是〈夏桀末喜〉、〈殷紂妲己〉、〈周幽褎姒〉。所以《列女傳》是列舉歷代女性事蹟,有譽有貶,作為後世警誡。現代有人把《列女傳》寫成《烈女傳》,是不正確的。
[11] 據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課程編《中國文化導讀》:「唐玄宗時代設立了崇玄學,又將《老子》、《莊子》、《列子》、《文子》列為考試內容,稱為道舉。唐玄宗還親自注釋《道德經》。」見香港城市大學中國文化中心,《中國文化導讀》(香港: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2001),頁335。
[12] 文官變節的典型人物是唐末五代人馮道,生於唐僖宗年代(882),卒於後周(954)。錢穆著《國史大綱》說:「馮道歷事五朝八姓十一君,當時群尊為長者。死年七十三,談者美之,謂與孔子同壽。亦以道能周旋有所存濟也。…世運至此,何可更以節義廉恥責當時之人物。」見錢穆,《國史大綱》(香港:商務印書館,1989),上冊,頁388-389。
[13] 錢穆將中國歷史劃分為古代、中世及近代三個時期:「中國歷史,應該以戰國至秦為一大變,戰國結束了古代,秦漢開創了中世。應該以唐末五代至宋為又一大變,唐末五代結束了中世,宋開創了近代。晚清末年至今又為一大變,這一大變的歷史意義,無疑是結束了近代,而開創了中國以後之新生。」見錢穆,《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蘭臺出版社,2001),頁1。
[16] 錢穆,《宋明理學概述》,頁8。 另:董家遵著《中國古代婚姻史研究》,有一章節專寫〈五代及宋初寡婦的再嫁〉,見董家遵著,卞恩才整理,《中國古代婚姻史研究》(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1995),頁270-272。
[17] 出自程顥、程頤著〈河南程氏遺書卷第二十二下〉,原文:「問:『孀婦於理似不可取,如何?』曰:『然。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節者以配身,是己失節也。』又問:『或有孤孀貧窮無託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後世怕寒餓死,故有是說。然餓死事極小,失節事極大。』」收入程顥、程頤,《二程集》(北京:中華書局,1981),第一冊,頁301。朱熹與呂祖謙合著《近思錄》,將程頤此說收入〈卷六 家道〉內。
[19] 朱熹《四書集注》〈孟子.滕文公章句上〉:「陽虎曰:『為富不仁矣,為仁不富矣。』」朱熹注釋:「天理人欲,不容並立,虎之言此,恐為仁之害於富也,…君子小人,每相反而矣已」。
蔡尚思指「朱熹數十年中,開口閉口都是天理人欲不兩立」,見蔡尚思,《中國禮教思想史》,頁112-113。
當代學者蔡方鹿(1951-
)認為朱熹所說的「理欲觀」是反對人的私欲,私欲是指一味追求物質享受及個人利益。人的生存所需的「飢食渴飲」是天理所然,不是私欲。這與蔡尚思有不同意見。參閱蔡方鹿,《朱熹與中國文化》(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0),頁120-121。 無論朱熹原意如何,後人按「天理人欲,不容並立」字面解釋,壓制人性情欲,影響深遠。
[20] 伊沛霞著,胡志宏譯,《內闈—宋代婦女的婚姻和生活》(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4),頁5。原著英文書名是 “The Inner Quarters – Marriage and the Lives of Chinese Women in the
Sung Period”
[22] 蔡尚思指朱熹「以婦女纏足雖不良於行,但對婦女貞節大有益處,因而嚴令婦女纏足。…可說美觀與體教結合起來,主要還是禮教。」見蔡尚思撰〈婦女守節與纏足的關係〉,收入蔡尚思,《中國禮教思想史》,頁113-115。
[23] 張壽安:「伊沛霞和小島都指出朱子《家禮》在明代獲得普遍實踐,雖然屢經改編,並在禮典上滲入佛道儀式。…我們仍能觀察出程朱型態的儒家禮教思想透過昏喪冠祭之儀典,傳達並貫徹著上下尊卑貴賤內外的禮教秩序於民間。」見張壽安,《十八世紀禮學考證的思想活力—禮教論爭與禮秩重省》(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頁14-15。
[26] 董家遵著,卞恩才整理,《中國古代婚姻史研究》,頁246。作者是根據《古今圖書集成》,「該書《閨媛曲》第四十五卷至一百一十四卷為《閨列傳》,第一百一十九卷至二百九十卷為《閨節列傳》,共300余卷,分裝數十巨冊。」見此書頁245。需注意《古今圖書集成》在雍正年間成書,即清乾隆至宣統各朝節婦數字未計入統計。本文引述的數字,尚未包括「以死殉夫的烈婦」統計。
[28] 蔡尚思介紹,李贄主張男女二元論,兩性平等,自由戀愛,反對婦女守貞。袁枚認為有情欲才能為國治天下,「人欲當處,即是天理」,女子應當有學問。見蔡尚思,《中國禮教思想史》,頁121-123,及頁143-15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