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1日 星期五

苗圃天地2010年9月號--總幹事筆記

[本文刊登於苗圃天地2010年9月號]

執筆寫本文時是8月上旬。
回顧苗圃18年的資助歷程,可大約地總結出內地教育需求的轉變。回到創會時代的1992年,是數位年青人懷著關心國家未來發展之情,跑到粵北山區的貧窮農村探訪學校,獲知有農村孩童因家貧交不起書雜費而失學,於是回港向身邊的親朋戚友募捐,籌得數千元善款,又再次到農村學校,親手交給校長,幫助失學兒童重返校園,可以說發善心於惻忍之心,解決失學兒童的燃眉之急。要解決的問題是讓農村貧窮家庭子女負擔得起上學的費用。
之後約在1994年在開始資助湖南桑植縣重建一間農村學校。起因是學校長年失修,木結構的樓房變成危房,一名小學生上課時在二樓不慎踏著腐爛的木板掉下,因傷殘廢。這十多年來苗圃資助偏遠農村建校,為的是解決校舍安全問題,讓學校師生有一個安全合格的教室上課。我們不願看到有類似的悲劇再發生,所以一直要求當地建校需達到國家安全標準。
由1999年起,本會透過與中國青基會教師培訓中心合作,資助農村小學校長和骨幹教師到上海的培訓中心學習。嘗試為農村教師提供培訓來提高教學質量,減少城鄉的教育差異。這是在教育的「質」量上投入資源。
正是十年人事幾番新,助學需求不會一成不變的。國家於2006年推行「兩免一補」政策,讓小學一年級至初中三年級的學生免費入學,政府為農村學生提供免費教科書,免收雜費,為寄宿學生提供生活補助。這政策保障了小學至初中階段的學生受教育。所以苗圃的學生資助逐漸轉移,資助高中生、職中生、大學生等,其次將開展試點資助特殊兒童群體。
重建鄉村學校方面,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響。首先是中國新生人口減少,適齡兒童減少了,導致農村學校大幅減少。教育部剛公佈的「200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說:「 由於學齡人口的逐年減少,小學校數、學生數繼續減少。全國共有小學28.02萬所,比上年減少2.07萬所;…」小學學校數量逐年遞減,趨勢十分明顯。研究中國教育的學者楊東平先生在2009年表示:「與2000年相比,2008年全國小學學校數下降了45.6%,在校生數下降20.6 %;初中學校數下降了9.4%,在校生數下降了10.7 %。」我在2005年曾撰文《中國九年義務教育現況》,刊登於2006年1月號《苗圃天地》也是根據國家教育部的統計數字來反映出中小學校及學生數量的下降趨勢。
影響鄉村學校重建的第二因素,是國家推行「撤點併校」政策,使教學資源集中到鄉鎮中心校,偏遠村校由於學生人數少,學校條件差,難以吸引教師到村校任教,教育行政部門將村校撤消,或村校僅開辦小學低年級,高年級小學生需要到鄉鎮中心學校去寄宿。以往苗圃資助許多村校均受到撤點併校政策的影響,尤以湖南省的五縣情況最為特出。為了避免資助資源浪費,苗圃在2003年起要求重建學校需有基本的學生人數,學生生源有保證,還要求縣教育局承諾學校重建後若干年內不會被撤併等預設條件。
第三個影響鄉村學校重建的因素,是近年國家辦學經費投入增加,投入以集中興建大規模的學校硬件為主,少投入到村級學校。第四個因素是在地震發生後,國家總理多次公開表示要將學校建成最安全的地方,一旦災難來臨時可以作避難之用。國家建設標準提高了,學校抗震設防標準現已提高至重點設防類,在民用建築是最高級別,建校的平均造價上升,建校資金需百萬元以上。最後一個因素是農村人口流動,因農村兒童跟隨父母進城生活,不在農村學校上學,使鄉村學校收生減少,村校生源是少上加少了。
以往苗圃捐資者意願捐助的學校,是以破爛危房的村級學校為主,學校規模小,資助資金不算很大。時至今天,內地教育部門以「撤點併校」策略來佈置學校分佈點。鄉鎮中心學校都是大規模的學校。由於集中學生在中心校上課,原來的教學樓不夠用,急需擴建。學生來自各村莊,來回路途遠,學生需要寄宿,於是也有缺乏學生宿舍的情況,需要加建。現實情況是這些學校不是危房校舍。在捐資者看來,既然國家已投入了資源在原有校舍建築物上,那麼學校擴建為什麼不是繼續由政府「買單」?而捐資者較為願意捐建的村級小學,將由於生源及撤併等原因而前景不明,有資源浪費風險。基於以上分析,未來苗圃獲得捐資者用於建校的善款將減少,導致減少資助建校項目。
受篇幅所限,下期繼續討論在新時期內地教育需求轉變下,苗圃的資助及籌款策略。
歡迎各位對會務提出意見,我的聯絡方法是:手提 94325239,中國手機15012503857,電郵 johnny.leung@sowers.org.h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