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進修中華文化證書課程2009-10,其中一環節專題講易經。本文是修讀後的功課]
我對易經的認識
我對易經的第一個印象,這是一部古代占卜用的書。占卜帶有神秘色彩,導人迷信。古代人沒有科學知識,對大自然充滿敬畏心理,於是有鬼神思想,求神問卜,於是產生了易經。在21世紀,科學昌明,沒有需要吧!
有一次偶然機會,參加一個自我成長課程,教導的是一位外國人。課程內容卻選用了中國先秦時代的《道德經》、《莊子》等一些章節,來讓同學閱讀思考,接著還有學習用易經來占卜,然後要同學寫下卦辭對自己的啟發。同時導師教同學問問題的方法,不是問對或錯、是與非,而是要問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例如:如果我做這件事,會有什麼影響?如果問的問題純粹是對或錯、好或壞,則占卜出來的結果便流於迷信,不會對個人成長帶來啟發了。
現在上中華文化課,講易經用了四節課,也反映了課程設計上是很重視易經在中華文化上的位置。
再翻閱書籍,說伏羲氏畫八卦,甚至當時還未有文字,以最簡單的符號代表「陽」、「陰」。三個符號的組合,構成了八個卦象,代表八自然現象:天、地、山、澤、風、雷、火、水等。即部落社會(母系社會)已開始有八卦符號來代表自然現象了。
現代易經書解說伏羲氏進一步將八卦(三爻)發展成六十四卦(六爻),我不敢相信,大概是經歷夏、商兩代因占卜需求而發展出六十四卦。相傳周文王和周公為周易作解說,稱為卦辭(或彖辭)和爻辭,爻辭是為每一卦的每一爻寫解說,等於要寫384則(64卦 x 6爻)爻辭,如果沒有意思的,則無必要如此認真地寫三百八十四則爻辭。
接著孔子晚年熟讀易經,為之作十翼,即十篇解說的「傳」,分別是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繫辭傳上下、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等十篇。也有可能是孔子總結整理了由周文王以來對易經的解說以傳世。也有學者分析十翼是孔子和門生共同努力寫成。
看序卦傳的解說,六十四卦沒有一個卦與鬼神有關,沒有說求神敬鬼(當時還未有佛教傳入中原)可以消災解難。所說的都是一個卦演變到下一個卦,不停地變。六十四卦周而復始,並且提醒占卜者需小心留意什麼事,以增加成功機會、減少失敗。即在中國古代思想家很早已從自然現象抽象出自然的規律,明白變易道理,減少了對鬼神的信仰。有歷史教師曾分析說:「周文王和周武王起兵反抗殷商,吊民伐罪,成功推翻了商紂的統治。周人便產生了疑問:為什麼商人敬奉鬼神,神靈沒有保佑商人,反而讓周人成功?」由周代開始,中國文化由敬奉鬼神的宗教信仰過渡至哲學思想。
序卦傳上篇是自然界演變的次序,下篇是人間倫理演變。這與老子作道德經有共通之處。「道」是指大自然的規律,「德」是指大自然規律化為人間倫理。由此來看,易經由上古的部落社會發展至春秋時代,分別演化成老莊的道家思想、和孔孟的儒家思想。
匯集數千年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易經,對現代人的啟示,是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人類也是大自然的一部份,人類需要尊重大自然的規律,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如果人類不遵從規律,破壞大自然環境,便會自食惡果。近數年來的天災頻繁,不就是以往不重視生態環境,片面追求經濟效益所做成的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