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4日 星期日

苗圃天地2010年10月號--總幹事筆記

[本文刊登於苗圃天地2010年10月號]

執筆寫本文時是9月上旬。
上月《筆記》回顧內地教育需求在過去18年的變化。目前出現了「供需不對稱」狀況:內地偏遠地區教育部門以「撤點併校」策略來佈置學校分佈點,要擴建鄉鎮中心學校,需要社會各界捐助擴建教學樓、宿舍等。本會許多指定項目捐資者較為願意捐建的村級小學,將由於生源及撤併等原因而前景不明,有資源浪費風險。
苗圃的信念是「中國的進步在於將人口包袱發展成智力資源」,教育是提高人口質素的必然過程。過去苗圃資助貧窮學生上學,讓學齡兒童不致失學,是改善入學的「數量」,提升入學率。資助重建危房校舍,是幫助解決學校師生在安全的校舍上課的問題,也是改善入學的「數量」問題,排除安全隱患,使學生家長安心讓子女上學。以上兩類資助,本會仍然繼續進行。
再說,從「質」的方面而言,還有許多提升教育質量方面的資助可以開展。本會《資助策略研究報告》(2010年7月完成),建議加強對教師培訓的資助,並且列出一些試點項目,如培訓學前教育教師,關注留守兒童、流動兒童、孤兒等的資助試點等。讀者如有興趣,請向我索閱。
要開展提升教育質量上的資助,是離不開善款募捐的。苗圃起步時也是「白手興家」,將耳聞目見的內地貧窮地區教育需求情況,向身邊親友介紹,籌募捐款來助學。接著透過舉辦籌款活動、街頭籌款等不斷將募捐範圍擴大。18年後的今天,其實又再次把內地貧窮地區和弱勢群體教育的新需求向香港社會介紹,籌募捐款來開展一些新生的資助項目。
董事局8月份會議通過成立「籌款策略研究組」,就目前會方的助學服務的資金需求,定出籌款策略。例如建議定出數項核心籌款活動,是每年均舉辦,預算善款佔總善款額三分之一。其次是藉著推廣定期捐款及宣傳助學新需求,預算善款又佔總額三分之一。餘下是指定項目捐款,是資助建校、添置學校配套等,預算善款佔總額三分之一。大約是三分天下。
我翻閱舊資料時,也發現苗圃早期許多時是藉著舉辦籌款活動和街頭籌款等,籌募當年過半數的善款的。早期的大型籌款活動僅是一項「行路上廣州」。其後在2000年增多一項大型籌款活動「挑戰12小時」。自2004-05年舉辦完第一屆超級長途的籌款活動「助學長征」後,之後每年均舉辦「助學長征」。2007年舉辦了首屆「茶馬古道」後,今年繼續舉辦第二屆「茶馬古道」。未來「茶馬古道」也有潛力成為每年續辦的籌款活動。如此,則本會每年將有四項步行籌款活動。我想更進一步,如何透過宣傳每項籌款活動,帶出「提高內地教育質量,達致教育公平」的訊息。與時並進,現在是「由量的改善轉到質的提升」。
「苗圃行動條例草案」條文已在9月3日和10日的香港政府憲報上刊登了。憲報有網頁瀏覽版,各位感興趣可上網http://www.gld.gov.hk/egazette/ 瀏覽。接著是等待立法會十月復會後安排討論通過這項私人條例草案。去年會員週年大會上,已討論及通過「法團化」動議。往期的苗圃天地都先後有介紹苗圃「法團化」的意義,讀者可查閱2009年5月、7月及9月號《苗圃天地》(快捷的方法是瀏覽苗圃網頁 www.sahk.org 之「苗圃資訊」「天地月刊」)。苗圃條例規定現在的苗圃(公司)之所有權利、義務、資產及法律責任悉歸屬法團。由苗圃條例獲立法會通過至正式生效日,有一段時間進行過渡工作。這是苗圃發展歷程上的重要一頁。
歡迎各位對會務提出意見,我的聯絡方法是:手提 94325239,中國手機15012503857,電郵 johnny.leung@sowers.org.h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