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1日 星期日

第四屆苗圃青年大使計劃特刊 序言

[第四屆青年大使計劃,於2009/10學年舉行,紀念特刊在2010年10月印刷。本文是應籌委要求撰寫。]

序言

苗圃行動由創會至今有18年歷史。苗圃人是懷著理想,並且腳踏實地把理想實現!
四年前陳思茵向會方提議舉辦「苗圃青年大使」,一步一腳印地堅持至今,也是要把心中的理想付諸實行。過去四年青使籌委們一直致力建立一個助學平台,讓香港中學生認識國情,參與校內公益推廣活動。籌委們面向香港中學生傳揚公益慈善信念,付出的努力與淚水,非旁觀者能體會。謹此致謝!
同學們藉著參加青使計劃,學習籌辦活動來宣傳推廣公益理念,鍛練表達能力。同時學習互相合作共贏,建立團隊精神。更進一步,親身到內地偏遠農村地區探訪交流,加深對國家情況的第一身認識。相信同學們參與青使計劃,得到多方面的鍛練實踐,更能面對未來世界急劇變化的挑戰,熱愛生命,為他人帶來進步,為世界帶來轉變。
苗圃精神,重在參與!

梁建華

單車助學行2010 特刊序言

(單車助學行2010 特刊用)


序言:

傳統上,苗圃行動是以舉辦步行方式籌款「出名」的,如「行路上廣州」、「行路上北京」、「助學長征」、「茶馬古道」等,均是闊步展愛心,用腳創未來。很感謝去年和今年這兩年的單車助學行籌委們,勇敢嘗試,幹勁十足,以騎單車方式來籌募助學和行政善款,為會方開闢新的籌款方式。這兩屆參加的人數有增長,客觀地證明了騎單車旅遊兼做善事,得到港人的喜好和支持。
苗圃行動是義工主導的慈善助學團體,帶有草根性和本地原創性質。1992年創會時,僅是數名熱血青年赤手空拳地辦起來。當時已自律地定立一項嚴格處理捐款政策:「所有不註明用途的捐款均作助學捐款處理,不扣除部份作行政經費。」所以每年會方管理層均要努力籌募行政捐款,以確保資助工作和會務能順暢進行。長久以來,苗圃行動依靠名譽理事的年費捐獻來解決大部份的行政開支,每年名譽理事人數受當年的經濟環境好壞影響,亞洲金融風暴時名譽理事人數急劇下降至3名,變數之大,十分驚人。
自創會至今這18年來,在香港各界和市民的熱心支持下,善款數額快速增長。2009-10年度(2010年6月30日結)助學善款支出達到破記錄的5,677.8萬元。即使會方已盡量節約行政支出,全年行政支出也達到485.1萬元。行政支出隨著助學支出同步增長,是水漲船高的必然後果。招募名譽理事並不容易,近數年來名譽理事人數在15-18名之間。故預期行政經費的結構性赤字將限制了苗圃行動進一步發展。幸好今屆單車助學行籌委會確定:今屆活動籌款的首50萬元為會方行政經費,餘下善款用於助學,這協助會方紓緩了籌募行政經費的壓力,容許會方有資源去開展內地助學服務,具槓桿效應。
對籌委義工們的熱誠和幹勁,我懷著尊崇敬意來致謝。我們推廣騎單車活動,也同時帶出節能環保的理念。期望單車助學行活動,在各位籌委義工們的共同努力下,再創香港慈善籌款活動的佳績。

2010年11月14日 星期日

「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最佳伙伴獎提名

[本文於2010年9月1日撰寫。為參加國際青年商會香港總會主辦「2010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UNMDG)」最佳伙伴獎評選而撰稿。苗圃行動為六家獲獎機構之一,頒獎禮於11月13日舉行。
這份榮譽是屬於各位參與苗圃行動服務工作的義工和職員的]

「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最佳伙伴獎提名

簡介
苗圃行動於1992年在香港註冊成立,是一個非政治、非宗教、非牟利的慈善組織,香港稅務局檔號91/3859。宗旨是促進中國教育,祈使中國的人口包袱發展成智力資源。

組織特色
(一) 18年來堅持以「實地考察、直接資助、長期跟進」工作守則,使助學善款用到實處。
(二) 嚴格分開籌募助學捐款與行政經費,沒有註明用途的捐款均作助學用途,不可撥出部份作行政用途。
(三) 苗圃行動由義工主導,承擔大部份的宣傳籌款工作。目前聘用13名香港職員及10名內地職員。參與會務的義工有百人以上。

管治架構
苗圃行動是會員制組織,每年召開一次週年會員大會,以不記名投票方式選舉董事。會員有選舉權及監察權。董事通常每月召開董事局會議,處理會務。董事局委任會員/職員擔任執行部長。各部工作經由總幹事統籌向董事局負責。按工作性質分為六個部門及行政辦公室,分別是:
籌款活動部:負責籌辦各項籌款活動,如行路上廣州、挑戰12小時、助學長征、茶馬古道等。
宣傳推廣部:負責宣傳助學訊息、學界助學活動、處理苗圃受惠活動。
國內服務部:處理各項資助,包括學生資助、資助建校、教師培訓等。
財務部 :財務記帳管理、開發收據、編製財務報告。
編輯部 :編輯年報、月刊、苗圃網頁等。
人力資源部:招募及聯繫會員、招募義工參與會務、籌備週年會員大會等。
行政辦公室:管理職員(香港、內地)、辦公室運作、倉務管理、支援外勤義工及活動參加者等。
每月董事局會議記錄及執行部門會議記錄發放給會員收閱,管治透明公開。
2010年8月香港社聯惠施網 WiseGiving 接納苗圃行動申請,認同苗圃行動遵守管治、財務、籌款、服務質素及透明度等五項問責準則。公眾人士可在惠施網瀏覽苗圃行動的慈善問責資料 (網址:http://www.wisegiving.org.hk/tc/donation/search/ngodetails.aspx?ID=200 )。

財務管理
財政年度由每年7月1日至下年6月30日。年結後由國際四大會計師之一的德勤.關黃陳方會計師行義務審核全年帳目、提供核數報告。經審計的財務報告連同義務核數師報告收錄在年報內,供會員、捐資者、公眾人士查閱。苗圃網頁 www.sowers.org.hk 可查閱過去七年的年報。2009-10年度全年收入(助學+行政)為5,251萬港元,助學支出5,678萬港元(為歷史新高)。

推動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成效
普及基本教育:資助貧窮農村家庭子女上學、資助農村教師培訓以提高教育質量、資助民辦北京民工子女學校,促進教育公平。
促進性別平等與賦予女性自主權力:資助廣西南寧市苗圃行動華光女子高中辦學,讓少數民族初中女學生繼續學業,增加自主能力。
促進全球協同發展:一方面與香港及北京兩地的大學教研組織合作。另一方面香港市民參與苗圃舉辦的工作組或步行籌款活動,到內地偏遠地區探訪,增加對國情認識,同時也增加內地交流。
間接成效:新一代獲得基礎教育,賦與努力謀生能力,得以改善自己及家人的生存狀況,消除赤貧與飢餓。

2009-10年開展的助學服務
1) 資助雲南、四川、貴州三省計22縣/市的中小學生上學費用,分別是小學生130名(每生RMB150元)、初中生6735名(每生RMB350元)、高中生2677名(每生RMB700元),學生是農村貧窮家庭子女。計全年資助額RMB425萬元。
2) 資助重建危校及受地震破壞學校,讓學校師生得以在安全的校舍上課或安全的學校宿舍生活。其次是添置學校配套設施等。其中在四川災後重建的學校,得到香港工程師學會合作,招募專業工程師參與考察在建工程進度,監察施工質量。全年資助建校支出約RMB4,200萬元。
3) 資助雲南、甘肅兩省計4縣1市鄉村小學校長和教師參加教師培訓,全年資助金額RMB120萬元,有250名校長/教師得到培訓,有助提高教育質量,減低城鄉教育差異。
4) 與中國社會工作研究中心合作,資助兩間北京民辦民工子女學校,全年資助金額RMB71.6萬元,兩校受惠民工子女學生2004人(小學一年級至初中三年級)。民工子女受教育是促進教育公平,讓流動兒童同樣獲得教育權利,有助於消除城市貧富差異。中國社會工作研究中心是由香港理工大學與北京大學聯合組成的社會科學研究機構。本合作項目為期三年,2009-10年是第二年合作。
5) 資助廣西南寧市苗圃行動華光女子高中辦學經費,這是公益性民辦女子高中,招收廣西少數民族及貧窮農村女生,全年資助金額RMB85.4萬元。
苗圃行動在09-10年度組織了89個工作組到服務地區考察跟進資助項目,共有326人次參加工作組。多數義工以自付旅費方式參加。

籌款活動
苗圃行動在過去一年先後舉辦多項步行籌款活動,公開招募香港、內地及其他地區市民參加。參加者需自付旅費,並籌募助學善款,助學善款用於資助中國助學項目。各項籌款活動主要由義工擔任籌委,輔以極少量的全職職員配合。活動完成後,當屆籌委義工卸任,再籌組義工來擔任下屆籌委。
以下是過去一年來苗圃行動已舉辦 / 將舉辦的籌款活動:
活動名稱 舉行日期 參加者人數 活動舉行地區
苗圃挑戰12小時 2009年11月1日 1,851人 香港衛奕信徑 3-8段
苗圃行路上廣州 2010年2月16-21日 218人 廣東省開平至廣州
苗圃512助學行 渭源段 2009年12月25-31日 40人 甘肅省渭源縣
苗圃512助學行 秦安段 2010年3月5-11日 23人 甘肅省秦安縣
苗圃512助學行 會寧段 2010年4月2-8日 48人 甘肅省會寧縣
苗圃512助學行 成縣段 2010年5月12-19日 74人 甘肅省成縣
苗圃慈善哥爾夫球賽 2010年5月28日 約80人 廣東省東莞觀瀾湖
苗圃單車助學行 青海段 2010年8月14-20日 79人 青海省青海湖
苗圃單車助學行 絲路段 2010年9月11-18日 81人 甘肅省絲綢之路
苗圃茶馬古道 思茅瀾滄段 2010年9月22-30日 約60人 雲南省普洱市
苗圃茶馬古道 瀾滄孟連段 2010年10月8-14日 約80人 雲南省普洱市
苗圃茶馬古道 孟連滄源段 2010年10月23-30日 約100人 雲南省臨滄市
(尚有苗圃茶馬古道滄源鎮康段、苗圃助學長征貴州段於2010年11月至12月舉行)
在過去一年約有2,700人次市民參加苗圃行動所舉辦的籌款活動,向親戚朋友和同事等籌募助學捐款,以促進中國內地教育事業。同時傳遞公益和愛心關懷訊息,有助於促進本港社區公益向善氣氛。

宣傳推廣活動
宣傳推廣工作可分為三大部份。
1) 招募定期捐款者,例如著名影帝張家輝接受苗圃行動邀請擔任苗圃助學大使,呼籲社會各界每日捐5元,每月以銀行自動轉帳方式捐款。
2) 在學界推廣「苗圃青年大使計劃」,讓年青人和中學生關心中國內地偏遠地區的教育需求,並於暑假期間舉辦「山區體驗交流團」,讓青年大使到內地農村和內地學生交流。
3) 與香港工商界合作,舉辦以苗圃行動為受惠機構的宣傳籌款活動,讓工商企業員工參與公益活動。例如ANZ苗圃慈善龍舟賽,ANZ澳紐銀行贊助廣東河源職中學生(受苗圃行動資助)來港參加2010年6月在沙田城門河舉行的龍舟賽事。另一例子是渣打銀行香港和深圳員工舉辦跨境步行籌款,所得善款捐本會作助學用途。

指定資助項目的捐款
面向各機構、個人、慈善基金會等推薦待資助重建或擴建的學校,重建項目包括有教學樓、綜合樓、學生或師生宿舍、廁所、飯堂等。例如,在512汶川大地震後,苗圃行動派出多次工作組到四川、甘肅、雲南三省的地震災區實地考察學校重建的需求,和當地學校及教育局等單位商議重建項目後,在香港向各界勸募,籌集善款來資助重建指定項目。
較為典型例子是2008年12月獲得香港政府援川重建基金撥款1,500萬,以資助重建四川省德陽市中江縣兩間九年一貫制學校(即學校開設小學一年級至初中三年級課),除了重建教學樓、師生宿舍、飯堂、廁所等硬件外,也安排軟件培訓如工程監督培訓、教師培訓、電腦應用培訓、英語交流活動等。合共約有1,600名學生和100名教師得到幫助。至2010年8月兩間學校硬件工程基本完工,9月新學期開學時兩校學生可使用新教學樓上課。本項目同時體現了香港市民對災區的關懷。

下表是2009-10年度助學善款收入分類統計 (不計行政收入):
活動籌款 定期及一般捐款 指定項目捐款 其他
14,176,814 10,767,240 20,502,237 359,319

2010年10月24日 星期日

苗圃天地2010年10月號--總幹事筆記

[本文刊登於苗圃天地2010年10月號]

執筆寫本文時是9月上旬。
上月《筆記》回顧內地教育需求在過去18年的變化。目前出現了「供需不對稱」狀況:內地偏遠地區教育部門以「撤點併校」策略來佈置學校分佈點,要擴建鄉鎮中心學校,需要社會各界捐助擴建教學樓、宿舍等。本會許多指定項目捐資者較為願意捐建的村級小學,將由於生源及撤併等原因而前景不明,有資源浪費風險。
苗圃的信念是「中國的進步在於將人口包袱發展成智力資源」,教育是提高人口質素的必然過程。過去苗圃資助貧窮學生上學,讓學齡兒童不致失學,是改善入學的「數量」,提升入學率。資助重建危房校舍,是幫助解決學校師生在安全的校舍上課的問題,也是改善入學的「數量」問題,排除安全隱患,使學生家長安心讓子女上學。以上兩類資助,本會仍然繼續進行。
再說,從「質」的方面而言,還有許多提升教育質量方面的資助可以開展。本會《資助策略研究報告》(2010年7月完成),建議加強對教師培訓的資助,並且列出一些試點項目,如培訓學前教育教師,關注留守兒童、流動兒童、孤兒等的資助試點等。讀者如有興趣,請向我索閱。
要開展提升教育質量上的資助,是離不開善款募捐的。苗圃起步時也是「白手興家」,將耳聞目見的內地貧窮地區教育需求情況,向身邊親友介紹,籌募捐款來助學。接著透過舉辦籌款活動、街頭籌款等不斷將募捐範圍擴大。18年後的今天,其實又再次把內地貧窮地區和弱勢群體教育的新需求向香港社會介紹,籌募捐款來開展一些新生的資助項目。
董事局8月份會議通過成立「籌款策略研究組」,就目前會方的助學服務的資金需求,定出籌款策略。例如建議定出數項核心籌款活動,是每年均舉辦,預算善款佔總善款額三分之一。其次是藉著推廣定期捐款及宣傳助學新需求,預算善款又佔總額三分之一。餘下是指定項目捐款,是資助建校、添置學校配套等,預算善款佔總額三分之一。大約是三分天下。
我翻閱舊資料時,也發現苗圃早期許多時是藉著舉辦籌款活動和街頭籌款等,籌募當年過半數的善款的。早期的大型籌款活動僅是一項「行路上廣州」。其後在2000年增多一項大型籌款活動「挑戰12小時」。自2004-05年舉辦完第一屆超級長途的籌款活動「助學長征」後,之後每年均舉辦「助學長征」。2007年舉辦了首屆「茶馬古道」後,今年繼續舉辦第二屆「茶馬古道」。未來「茶馬古道」也有潛力成為每年續辦的籌款活動。如此,則本會每年將有四項步行籌款活動。我想更進一步,如何透過宣傳每項籌款活動,帶出「提高內地教育質量,達致教育公平」的訊息。與時並進,現在是「由量的改善轉到質的提升」。
「苗圃行動條例草案」條文已在9月3日和10日的香港政府憲報上刊登了。憲報有網頁瀏覽版,各位感興趣可上網http://www.gld.gov.hk/egazette/ 瀏覽。接著是等待立法會十月復會後安排討論通過這項私人條例草案。去年會員週年大會上,已討論及通過「法團化」動議。往期的苗圃天地都先後有介紹苗圃「法團化」的意義,讀者可查閱2009年5月、7月及9月號《苗圃天地》(快捷的方法是瀏覽苗圃網頁 www.sahk.org 之「苗圃資訊」「天地月刊」)。苗圃條例規定現在的苗圃(公司)之所有權利、義務、資產及法律責任悉歸屬法團。由苗圃條例獲立法會通過至正式生效日,有一段時間進行過渡工作。這是苗圃發展歷程上的重要一頁。
歡迎各位對會務提出意見,我的聯絡方法是:手提 94325239,中國手機15012503857,電郵 johnny.leung@sowers.org.hk。

2010年10月22日 星期五

2009-10年度總幹事工作報告

[本文刊於苗圃行動2009-10年度年報,2010年10月出版]

2009-10年度總幹事工作報告

內地資助工作
5.12汶川地震至今兩年,本會在地震災區資助建校工作進入收官(即將完成)階段。預期向香港政府援川基金申請撥款興建的兩所中江縣九年一貫制學校,可望在2010年9月開學時投入使用。
在過去一年多的時間裡,感謝香港工程師學會長期而有力的支持。每月均安排工程師到四川災區實地視察工程進度,親赴施工現場視察工程質量及工地環境的安全措施,發現問題即向現場監理、學校及相關單位反映。同時也會跟進上次工作組發現的問題,今次有沒有處理解決。工作組特別關注職業安全,不斷提醒施工方需注意現場安全措施,特別是要將地盤與師生上課區域分隔,免生危險,致力使建築質量達到國家標準。梁憬慧工程師多次參加工作組考察,並作國畫一幅抒懷,以傳統中國山水畫描繪21世紀鄉村學校重建情況,送給本會留念。地震災後重建項目資金規模大,使今年度助學支出達到新紀錄的5,666.8萬元。全年助學赤字為創紀錄的1,086.2萬元(以經審核的財務報告為準)。
貴州一所助學長征學校被發現一校掛兩校名問題,且一犯再犯,誠信存疑。本會討論後決定撤消資助,並努力透過內地合作伙伴向地方政府索償,成功取回捐款。此外,為加強監察力,在資助重建學校的資助協議上加上特別條款:如工作組對工程質量有疑問時,本會有權委託獨立監理公司參與驗收,及現場取樣作檢驗,並以此獨立監理報告及資助協議條款作爲驗收基準。

籌款活動
本年度舉辦多項籌款活動。首先感謝雅居樂地產連續三年成為冠名及全年贊助商,贊助本會各項籌款活動。
各活動籌委們致力創新。挑戰12小時新增一項「豆丁挑戰2小時」,讓家長帶同小朋友來參加步行籌款,是親子 + 慈善助學活動。
行路上廣州今屆開闢新路線:開平—鶴山—佛山—廣州線。開平是華僑之鄉,以中西合璧的碉樓著名,並於2007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可為歷史文化遺產。佛山是廣東人文薈粹之地,石灣陶瓷著名。今次步行時也到這兩處著名地點參觀。以上兩項新路線的特色,為傳統的行路上廣州活動注入新亮點。
今屆助學長征選在雲南瀘沽湖舉行,有少數民族特色。
第二屆茶馬古道計劃於2010年9月至11月舉行,設有全程、接段和分段等三類步行,將為參加者帶來中緬邊境的少數民族風情,籌備和招募工作已全面展開。
單車助學行是今年度開拓的新籌款方式,以騎自行車來籌款,於2009年9月間順利完成。接著第二屆將於2010年8月(青海湖)及9月(甘肅絲綢之路)舉行。第二屆單車助學行以籌募本會行政經費為主。
512助學行籌辦經年,順利完成全部8段步行活動,在步行之外,增加了和當地初中學生的交流晚會、在小學裡和學生作創意課堂、家訪學生及品嘗農家飯等,參加者可增進對當地教育和民生面貌的認識。
汶川地震兩週年紀念日,本會舉辦了慈善電影首映禮,為青海玉樹災區籌款助學。
此外,本會每年派出數十個工作組到內地考察,跟進資助項目。
因應工作組有任務在身,關注學校建設規模與工程質量,少了機會和學校師生交流,所以近年多舉辦親善探訪團來補充。今年度親善探訪團一位參加者自發拍攝探訪團紀錄片,採訪參加者分享所見所聞,剪輯成《助學情永在》四集電視紀錄片(其中一集是介紹512助學行活動的),安排在亞洲電視高清台播放。感謝影帝張家輝先生義務擔任紀錄片旁述。

宣傳推廣及受惠活動
今年許多有特色的受惠活動。如ANZ苗圃慈善龍舟賽,贊助廣東河源職中學生(受本會資助)來港參加龍舟賽事。渣打銀行香港和深圳員工舉辦跨境步行籌款,所得善款捐本會作助學用途。
苗圃青年大使計劃已進行至第四屆,參加的學校數目和青年大使人數都在不斷增加。參加單位為香港各中學,由教師選拔2-3名學生參加,成為苗圃青年大使。青使需籌辦校內活動,宣傳內地教育需求及本會助學工作,完成後需出席工作報告會,向組長義工介紹工作過程及成績。組長甄選出優異的青使,在暑假參加內地農村體驗團,與內地農村中學生交流生活。青年大使畢業後,可繼續參加,成為下屆的籌委義工。青使計劃可讓香港中學生在課餘參與社會活動,從中得到鍛練,身心成長。到內地農村交流的中學生,有機會親身接觸不同文化和生活體驗,更勝書本知識。青年大使計劃是屬於通識教育的一部份,相信會得到越來越多的中學支持。惟每屆青使活動均受經費緊絀困擾、和組長人力資源不足等限制。

會務建設
本年度委託一家電腦軟件公司編寫一套資料庫軟件,以管理國部資助建校流程。因應本會舉辦多項戶外活動,今屆董事局委託三人特別委員會,專責製定戶外活動安全指引,供各活動籌委參考遵從。同時,為參加者(及參與的義工)購買人身意外保險。
香港廉政公署要求各家參與政府援川項目的非政府機構訂立內部紀律,以維持廉潔操守。為此,今屆董事局通過一份《紀律守則》,列明本會所有董事、職員及義工必須恪守本會誠信、廉潔和公平的重要價值觀。本會網頁有整份《紀律守則》可供查閱。並且,邀請廉署職員在2009年9月到本會演講,加深本會人員對紀律守則的認識。
本年度遇到一則特殊捐贈個案:捐款人以上市公司股票捐資助學,基於本會不以投資為主業,難以確定最佳沽出時機,故董事局討論後決定,在股票過戶後首個交易天分三個時段沽出,以沽出後實收金額入帳及開發捐款收據給捐款人,並且知會捐款人以上處理方法,請對方理解。這處理方法可作為範例供日後依循。
內地辦公室運作方面,隨著四川災區重建項目即將完成,成都臨時辦公室已終止運作。同時,因尚未聘得合適職員,蘭州辦公室暫時停止運作。內地員工集中在雲南辦工作。

與外界交流
本會保持與本地助學組織聯繫,於2010年3月20日在苗圃會址召開一年一度的聯席會議,交流到內地資助服務的經驗,增進對國情認識。
甘肅省青基會組織了兩次市(州)縣兩級團委來港澳交流訪問,由本會安排在香港一天半的探訪交流活動,相信有助於甘肅市縣團委對香港社會福利和學校的認識。
本會與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學系合辦講座,向市民介紹北京民工子女教育狀況和需求,今年度是第二次舉辦,在2010年4月舉行,主題是:「城市高速發展對民工子女教育的挑戰」。各講者講稿均可在本會網頁瀏覽。
資深會員楊坤應雲南團省委邀請,撰寫文章介紹本會籌辦慈善籌款活動經驗,供各市縣團委參考,團省委願推動省內公益活動。楊坤將於2010年下半年到昆明做分享會,介紹籌辦茶馬古道的實戰經驗。

內地宏觀政策
2009年1月國務院著手制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並公開徵詢意見。至2010年2月底召開新聞發佈會,公佈《綱要》征求意見稿,再次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至2010年3月28日結束。《綱要》稿和發佈會文字記錄均可在國家教育部網站下載閱讀。
本會名譽顧問程介明教授在3月5日信報的「教育評論」專欄『《國家教育綱要》初讀』向香港讀者介紹《綱要》,分析國家對教育中長期發展的重視程度:「雖說是十年規劃,但是用了一年半的時間進行準備,到最後定稿也許還要花一段時間。…值得我們大家關注,即使在香港也不能掉以輕心。」董事局在2010年1月通過成立「資助策略研究組」,是十分及時的。資策組在6月提交報告,分析中國義務教育發展共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01年前,主要解決有學上的問題,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第二個階段是上得起學,至2006年提出「兩免一補」政策,解決學生上學費用問題。第三個階段是當前的上好學和公平上學的問題,目標是提高教育質量和促進教育公平,是未來十年的任務。
雲南省政府今年出台新規例,要求境外非政府組織在滇活動前需向省民政廳申請備案登記,日後在雲南的資助項目需經由合作伙伴報省外事辦備案。港澳回歸十多年,港澳慈善組織仍屬「境外組織」,即本會需依循是項規例。本會現邀請得雲南省青基會合作,及得到雲南團省委同意成為備案組織的「業務指導單位」,目前正進行申請備案登記。雲南省新規例有一年寬限期,至2010年底止。

遺愛人間
2010年4月青海省玉樹發生地震時,香港市民黃福榮正在當地一家孤兒院做義工,為了搶救孤兒院師生而冒險進入倒塌了的廢墟裡救人,不幸再遇上餘震,搶救了孩子,他自己卻沒法逃生。黃先生精神可嘉,值得景仰。
2009年8月一位助學長征全程參加者因病去世,由知悉入院至離開僅一個多月,只歎人生無常與無奈。這位隊友在報名參加全程時,曾撰文分享,是他家人鼓勵他參加,他認同活動能幫助山區孩子,很有意義。而且身體力行,身教重於言教,為子女樹立一個助人為樂和堅毅不屈的榜樣。他家人將帛金捐給本會,屬意把捐款用在甘肅省內的助學長征學校,資助興建校園水窖,望能緩解在校師生的用水困難,目前10座校園水窖已全部完工。飲水思源,助人精神永存人間。

總幹事 梁建華 書於2010年7月9日
( 聯絡方法:手提電話:(852) 94325239,中國手機:(86)15012503857,電郵 johnny.leung@sowers.org.hk。)

2010年10月1日 星期五

我對易經的認識

[筆者進修中華文化證書課程2009-10,其中一環節專題講易經。本文是修讀後的功課]

我對易經的認識

我對易經的第一個印象,這是一部古代占卜用的書。占卜帶有神秘色彩,導人迷信。古代人沒有科學知識,對大自然充滿敬畏心理,於是有鬼神思想,求神問卜,於是產生了易經。在21世紀,科學昌明,沒有需要吧!
有一次偶然機會,參加一個自我成長課程,教導的是一位外國人。課程內容卻選用了中國先秦時代的《道德經》、《莊子》等一些章節,來讓同學閱讀思考,接著還有學習用易經來占卜,然後要同學寫下卦辭對自己的啟發。同時導師教同學問問題的方法,不是問對或錯、是與非,而是要問一些開放性的問題,例如:如果我做這件事,會有什麼影響?如果問的問題純粹是對或錯、好或壞,則占卜出來的結果便流於迷信,不會對個人成長帶來啟發了。
現在上中華文化課,講易經用了四節課,也反映了課程設計上是很重視易經在中華文化上的位置。
再翻閱書籍,說伏羲氏畫八卦,甚至當時還未有文字,以最簡單的符號代表「陽」、「陰」。三個符號的組合,構成了八個卦象,代表八自然現象:天、地、山、澤、風、雷、火、水等。即部落社會(母系社會)已開始有八卦符號來代表自然現象了。
現代易經書解說伏羲氏進一步將八卦(三爻)發展成六十四卦(六爻),我不敢相信,大概是經歷夏、商兩代因占卜需求而發展出六十四卦。相傳周文王和周公為周易作解說,稱為卦辭(或彖辭)和爻辭,爻辭是為每一卦的每一爻寫解說,等於要寫384則(64卦 x 6爻)爻辭,如果沒有意思的,則無必要如此認真地寫三百八十四則爻辭。
接著孔子晚年熟讀易經,為之作十翼,即十篇解說的「傳」,分別是彖傳上下、象傳上下、繫辭傳上下、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等十篇。也有可能是孔子總結整理了由周文王以來對易經的解說以傳世。也有學者分析十翼是孔子和門生共同努力寫成。
看序卦傳的解說,六十四卦沒有一個卦與鬼神有關,沒有說求神敬鬼(當時還未有佛教傳入中原)可以消災解難。所說的都是一個卦演變到下一個卦,不停地變。六十四卦周而復始,並且提醒占卜者需小心留意什麼事,以增加成功機會、減少失敗。即在中國古代思想家很早已從自然現象抽象出自然的規律,明白變易道理,減少了對鬼神的信仰。有歷史教師曾分析說:「周文王和周武王起兵反抗殷商,吊民伐罪,成功推翻了商紂的統治。周人便產生了疑問:為什麼商人敬奉鬼神,神靈沒有保佑商人,反而讓周人成功?」由周代開始,中國文化由敬奉鬼神的宗教信仰過渡至哲學思想。
序卦傳上篇是自然界演變的次序,下篇是人間倫理演變。這與老子作道德經有共通之處。「道」是指大自然的規律,「德」是指大自然規律化為人間倫理。由此來看,易經由上古的部落社會發展至春秋時代,分別演化成老莊的道家思想、和孔孟的儒家思想。
匯集數千年中國傳統文化思想的易經,對現代人的啟示,是人類與大自然的關係。人類也是大自然的一部份,人類需要尊重大自然的規律,與大自然和諧相處。如果人類不遵從規律,破壞大自然環境,便會自食惡果。近數年來的天災頻繁,不就是以往不重視生態環境,片面追求經濟效益所做成的嗎?

苗圃天地2010年9月號--總幹事筆記

[本文刊登於苗圃天地2010年9月號]

執筆寫本文時是8月上旬。
回顧苗圃18年的資助歷程,可大約地總結出內地教育需求的轉變。回到創會時代的1992年,是數位年青人懷著關心國家未來發展之情,跑到粵北山區的貧窮農村探訪學校,獲知有農村孩童因家貧交不起書雜費而失學,於是回港向身邊的親朋戚友募捐,籌得數千元善款,又再次到農村學校,親手交給校長,幫助失學兒童重返校園,可以說發善心於惻忍之心,解決失學兒童的燃眉之急。要解決的問題是讓農村貧窮家庭子女負擔得起上學的費用。
之後約在1994年在開始資助湖南桑植縣重建一間農村學校。起因是學校長年失修,木結構的樓房變成危房,一名小學生上課時在二樓不慎踏著腐爛的木板掉下,因傷殘廢。這十多年來苗圃資助偏遠農村建校,為的是解決校舍安全問題,讓學校師生有一個安全合格的教室上課。我們不願看到有類似的悲劇再發生,所以一直要求當地建校需達到國家安全標準。
由1999年起,本會透過與中國青基會教師培訓中心合作,資助農村小學校長和骨幹教師到上海的培訓中心學習。嘗試為農村教師提供培訓來提高教學質量,減少城鄉的教育差異。這是在教育的「質」量上投入資源。
正是十年人事幾番新,助學需求不會一成不變的。國家於2006年推行「兩免一補」政策,讓小學一年級至初中三年級的學生免費入學,政府為農村學生提供免費教科書,免收雜費,為寄宿學生提供生活補助。這政策保障了小學至初中階段的學生受教育。所以苗圃的學生資助逐漸轉移,資助高中生、職中生、大學生等,其次將開展試點資助特殊兒童群體。
重建鄉村學校方面,受到多方面的因素影響。首先是中國新生人口減少,適齡兒童減少了,導致農村學校大幅減少。教育部剛公佈的「2009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說:「 由於學齡人口的逐年減少,小學校數、學生數繼續減少。全國共有小學28.02萬所,比上年減少2.07萬所;…」小學學校數量逐年遞減,趨勢十分明顯。研究中國教育的學者楊東平先生在2009年表示:「與2000年相比,2008年全國小學學校數下降了45.6%,在校生數下降20.6 %;初中學校數下降了9.4%,在校生數下降了10.7 %。」我在2005年曾撰文《中國九年義務教育現況》,刊登於2006年1月號《苗圃天地》也是根據國家教育部的統計數字來反映出中小學校及學生數量的下降趨勢。
影響鄉村學校重建的第二因素,是國家推行「撤點併校」政策,使教學資源集中到鄉鎮中心校,偏遠村校由於學生人數少,學校條件差,難以吸引教師到村校任教,教育行政部門將村校撤消,或村校僅開辦小學低年級,高年級小學生需要到鄉鎮中心學校去寄宿。以往苗圃資助許多村校均受到撤點併校政策的影響,尤以湖南省的五縣情況最為特出。為了避免資助資源浪費,苗圃在2003年起要求重建學校需有基本的學生人數,學生生源有保證,還要求縣教育局承諾學校重建後若干年內不會被撤併等預設條件。
第三個影響鄉村學校重建的因素,是近年國家辦學經費投入增加,投入以集中興建大規模的學校硬件為主,少投入到村級學校。第四個因素是在地震發生後,國家總理多次公開表示要將學校建成最安全的地方,一旦災難來臨時可以作避難之用。國家建設標準提高了,學校抗震設防標準現已提高至重點設防類,在民用建築是最高級別,建校的平均造價上升,建校資金需百萬元以上。最後一個因素是農村人口流動,因農村兒童跟隨父母進城生活,不在農村學校上學,使鄉村學校收生減少,村校生源是少上加少了。
以往苗圃捐資者意願捐助的學校,是以破爛危房的村級學校為主,學校規模小,資助資金不算很大。時至今天,內地教育部門以「撤點併校」策略來佈置學校分佈點。鄉鎮中心學校都是大規模的學校。由於集中學生在中心校上課,原來的教學樓不夠用,急需擴建。學生來自各村莊,來回路途遠,學生需要寄宿,於是也有缺乏學生宿舍的情況,需要加建。現實情況是這些學校不是危房校舍。在捐資者看來,既然國家已投入了資源在原有校舍建築物上,那麼學校擴建為什麼不是繼續由政府「買單」?而捐資者較為願意捐建的村級小學,將由於生源及撤併等原因而前景不明,有資源浪費風險。基於以上分析,未來苗圃獲得捐資者用於建校的善款將減少,導致減少資助建校項目。
受篇幅所限,下期繼續討論在新時期內地教育需求轉變下,苗圃的資助及籌款策略。
歡迎各位對會務提出意見,我的聯絡方法是:手提 94325239,中國手機15012503857,電郵 johnny.leung@sowers.org.hk。

2010年8月25日 星期三

苗圃天地2010年8月號--總幹事筆記

總幹事筆記 梁建華

執筆寫本文時是7月上旬。
一年一度的會員週年大會定於10月17日舉行。2009/10年財政年度於6月30日結束。每年7月義務審計師德勤將派職員上會進行核數工作。據財務部報告,本年度助學支出將創新高紀錄,其中一個原因是地震重建項目資助資金龐大。其次,跟進資助項目所涉行政成本也無可避免地增加,本會正面臨行政經費赤字大增的壓力,在此呼籲各位在捐款時撥出部份善款支持行政經費。
內地提高學校防震級別至民用建築最高級別,使目前資助建校費用大幅提高。有見及此,董事局6月會議其中一項議程,是調整本會現行的捐資者出資比例需達資助額75%方有命名權的政策。捐資者欲了解進一步詳情,請致電本會職員查詢。
由ANZ澳紐銀行主辦、以本會受惠的ANZ苗圃慈善龍舟賽在6月16日端午節正日舉行。本會特地安排了11位來自廣東省河源的職中學生和兩名老師來港,參加這場龍舟賽事。為了做好準備,河源職中師生在賽前已來港兩次,接受划艇訓練。師生來港費用由主辦機構支付。負責訓練的義務教練曹小姐說學生們的紀律良好。這些職中學生來自貧困家庭,受本會資助部份學習生活費,每年1500元連續兩年。資助廣東職中學生善款,源自行路上廣州參加者步行籌款的。
河源職中學生來港參加龍舟賽前,順道來苗圃交流。在明白到善款是透過舉辦步行籌款而來(例如籌辦行路上廣州和助學長征等),師生們都受感動,表示要好好珍惜善心人的支持捐助。我勉勵說,生命影響生命,可以由身邊的人和事做起,例如勸勉同學,到社會工作時則勸勉同事,世上還有許多有意義的事等待著我們去做,應逆境自強,珍惜生命,人生應該積極、樂觀和互助的。
資助策略研究組完成調查報告,於6月中提交給董事局。報告分析中國義務教育發展共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01年前,主要解決有學上的問題,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第二個階段是上得起學,至2006年提出「兩免一補」政策,解決學生上學費用問題。第三個階段是當前的上好學和公平上學的問題,目標是提高教育質量和促進教育公平,是未來十年的任務。
持續了一年的512助學行步行籌款活動,最後一段已於5月12日至19日順利完成。回顧這八段步行,路途遙遠兼交通不便,經常遇上堵車。最後一段成縣段在5月13日由四川廣元前往甘肅隴南成縣途中堵車,原因是前面公路發生交通意外,行程大受影響,至翌日凌晨才到達成縣。感謝全團隊友的理解和互相支持。整項活動終於大功告成,這活動籌備經年,感謝各位籌委以恆心、毅力、不放棄的精神堅持下來。多謝吳家平(大隊長)暫時放下工作,參加了全部八段步行,擔任義務大隊長。回首2009年5月參加第一段文縣段,和「夫子」劉銳紹先生同行,在初中生交流晚會上,夫子慷慨激昂地勉勵學生積極面對人生挑戰的情景,歷歷在目。
中文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陳健民教授在6月1日為訪問學員講課,我有幸參加了。這節課題目是「公民社會概論」,陳教授以美國一位學者帕特南(Robert D.Putnam)研究意大利北部與南部的社會治安差異,比較下得出結論:意大利北部公民社會較發達,北部較南部的治安更好,社會更穩定和諧等,帕特南將研究成果寫成 “Making Democracy Work”一書,這書在內地也有譯本,書名譯為《使民主運轉起來》。
2010年6月底內地媒體報導,目前國家教育部正在醞釀出台《教師教育標準》,對教師的入職標準有所提高,確立了“兒童為本”、“實踐取向”、“終身學習”三大原則,將改變目前偏重書本知識、讓學生死記硬背式的教學方式。所以師資培訓是十分需要的。

歡迎各位對會務提出意見,我的聯絡方法是:手提 94325239,中國手機15012503857,電郵 johnny.leung@sowers.org.hk。

2010年8月8日 星期日

論語「仁」的思想

[本文是筆者上『中華文化證書課程』,其中一個單元「從論語看中華文化」,上課心得筆記]

中華文化證書課程
論語「仁」的思想

顔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爲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爲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這可以說是孔子一生努力的目標,不是僅僅咀上說說來教導門生,而是身體力行,周遊列國,勸說天下諸侯行仁政,不行霸道。
剛好近期有兩部電影《孔夫子》和《孔子》在香港放映了。《孔夫子》是費穆於1940年在上海執導拍攝的,《孔子》則是2009年由胡玫執導拍攝的。有這兩部電影來講述孔子生平,有時代背景,更易於理解論語的精神。香港電影資料館珍藏及修復詩人導演費穆於1940年在上海拍攝的電影《孔夫子》,在2010年4月份香港電影節上播放。我有幸看了。電影中最感動我的一句對白,是孔子勸諫魯定公不果,一夜不眠。翌日向弟子說不能使魯國國君勤政愛民,他準備萬里投荒,周游列國,爲天下人講說聖賢之道。衆們徒儒生決志追隨。孔子仰天而嘆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從此孔子放棄仕途,在列國諸侯之間奔波。更有陳蔡之困,孔子和門生絕糧捱餓的事跡。論語《衛靈公》篇記錄了這段艱辛日子:「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即使絕糧,孔子志不衰。至孔子晚年,沒有一國諸侯願意採納他的主張,孔子歎曰:「天下無道久矣!」史記說孔子臨終時歌曰:「泰山壞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
由此來看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爲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孔子一生便是「仁以為己任」,努力將「仁」實踐出來,任重道遠,死而後已。為中國後世立榜樣。

點滴在心間--512助學行紀念特刊

[本文是為512助學行紀念特刊而撰寫,回顧2009年5月至2010年5月期間苗圃舉辦「512助學行」,我參與步行活動的分享。]

點滴在心間

大災面前有大義,在512汶川地震發生後,香港各志願慈善組織都活躍起來。苗圃人上下一心,積極呼籲香港各界捐款作捐建災區學校。董事局決定以「天崩地裂不放棄」作為賑災助學的主題,在2008年5月31日召開記者招待會,宣佈籌款建校計劃。接著辦起各種宣傳籌款工作。其中一項宣傳籌款工作,是和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甘肅省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合辦「512助學行」。
2008年聖誕節舉辦的文縣預察行為本活動揭開序幕。有預察行參加者回港後分享說:「看到文縣災民經歷了災難後能以積極心態面對困難,也增添了自己面對逆境的信心!」助人兼自助,相得益彰。
信報執行董事曹仁超先生和我認識了十多年,十分感謝曹先生答應出任512助學行活動大使,為本活動宣傳,曹先生在專欄分享投資實戰經驗時,經常勸勉讀者捐款支持公益事業。第一段文縣段和「夫子」劉銳紹先生同行,在初中生交流晚會上,夫子慷慨激昂地勉勵學生積極面對人生挑戰的情景,歷歷在目。
第二段環縣段在2009年7月舉行,這段步行的一大特色,是碰上學校暑假,許多家長帶同子女來參加,成為助學親子活動。現代父母為了教育下一代,是費盡苦心,寓言教於身教,循循善誘,透過到西北黃土地的農村步行探訪,讓子女看到貧窮的一面,需知幸福不是必然,要學會珍惜和努力。助人者也自助,施與受也是互為因果的。
2009年10月初我參加靜寧段,10月6日經西安返港,翌日剛好看到華裔科學家高錕先生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高錕先生生於上海,在香港讀中學,到英國升讀大學及工作,其後曾擔任中文大學校長,與香港甚有淵源。由於高錕先生的研究成果,促進當今社會進入訊息時代。我們與高錕先生同樣高興之餘,也深深感受到教育不但改變了個人的命運,也為社會帶來進步,為文明帶來進化。
感謝大隊長吳家平暫時放下工作(足一整年),全情投入,參與了全部八段步行,義務擔任大隊長,累計帶領四五百名參加者完成各段行程。感謝各活動籌委專心一志,參與籌辦活動,像走馬拉松長跑般,連續地義務投入了一年半的光陰和心力。
512汶川大地震發生的一刻,剛巧是苗圃組織一團「國情培訓班」到北京去學習,我當時也在北京學習。汶川大地震的消息很快地在全國和香港傳開了,我們的國情培訓班還是繼續進行。在災區通訊異常困難的情況下,苗圃雲南項目辦前主任陳松先生努力聯絡各處有資助項目地區的相關人士,了解受苗圃資助重建的學校的受災情況。在數天內基本掌握了情況及向會方報告。在地震中,苗圃資助建的學校沒有發生坍塌情況,也沒有學校師生傷亡報告,在四川地震裂度強的地區,苗圃捐建的學校有出現裂縫,部份需要做加固工程。沒有發生在校師生傷亡的情況,值得欣慰。多謝歷年來參與工作組的義工和職員,他們為確保重建的學校符合國家質量標準所付出的心力和時間是值得的。
一次偶然的機會,一位朋友邀請我參加96年行路上廣州的起步禮,從此與苗圃行動結緣。歲月匆匆,參與苗圃助學工作十多年。值得珍惜和回味的,是和許多香港和內地有心人並肩攜手,一起在助學之路上走過來,分享成功喜悅,分擔風雨磨練,無悔今生。

2010年7月23日 星期五

總幹事筆記 (2010年7月)

[本文刊於《苗圃天地》2010年7月號,可網上重溫:http://www.sahk.org/search/rd?id=3025]

執筆寫本文時是6月上旬。
5月份總幹事筆記曾報告在4月11日苗圃與香港理工大學合辦公開講座,主題是「內地城市高速發展對民工子女教育的挑戰」。圍繞內地流動兒童教育問題,去年本會和理工大學曾合辦第一次公開講座,今次是延續篇。今次講座在理工大學一個教室進行,有約六十多名市民參加。講題是:「城市高速發展對民工子女教育的挑戰」。由理大應用社會科學系潘毅教授主持。講者有韓嘉玲教授、顧靜華講師、陳清海講師、邱五七先生(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等。韓嘉玲教授是北京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是本會資助民工子女教育改善項目的負責人。講座主題的背景是: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城市化建設的推進,將城市的週邊地區劃入發展規劃內,以2010年北京市為例,政府繼續執行新一輪的「土地儲備計劃」。民工聚集地被大規模拆遷。結果:從2009年末到2010年北京市各城區有近30所打工子弟學校被迫關門,影響近萬餘名民工子女上學的權益。本會與中國社會工作研究中心(中心由香港理大及北京大學合作組成)合作的北京民工子女教育改善項目,有文字資料供與會者閱讀。各講者講稿均可在本會網頁瀏覽。網址:http://www.sowers.org.hk/search/rd?id=2998。與會者提問踴躍,講座需加時進行。本會獲得香港電台授權,在講座上播放《鏗鏘集:漂流教室》。《漂流教室》曾於2月21日在無線電視台播放,關心城市民工子女教育狀況的讀者可於網上重溫。
近期獲悉雲南省政府自今年起出台新的條例,境外非政府組織在雲南省開展服務時,必須先在省民政廳以備案方式登記,及與省內合法註冊的組織合作,合作項目需報省外事辦備案。新例有一年寬限期。香港有許多慈善志願機構都有在雲南展開服務工作,進行助學、扶貧、環保等公益項目。所以雲南省政府的新規定,對香港這類慈善機構有影響。本會正在跟進申請中。
甘肅省青基會組織一團港澳探訪團,在5月31日至6月1日來香港,由本會代為安排一天半行程。訪港團成員來自甘肅省各市/縣團委書記。我們安排其中一個行程,是到香港中文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交流。甘肅團幹成員用心聆聽,像回到求學時代,機會難逢。
內地南都基金會秘書長徐永光先生在2008中國全球公益慈善論壇《企業社會責任與公益合作夥伴》主題會議發言說:「我剛剛從(地震)災區回來。第一次去的時候,政府官員見不到面,他們很忙。這一次和政府官員有一些接觸,他們現在覺得離不開民間組織,非常需要民間組織來:『我們的問題太多了,群衆心理可能還有10年才能重建起來。』民間組織沒有很多資源,但是民間組織能够滿足災區群衆的某些差異性的需求。」
回到6月1日中文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陳健民教授在「公民社會概論」講課結語說,現代中國建國初期用了30年時間推行政府管治(第一部門),改革開放30年是引進了市場制度(第二部門),未來的30年則需要發展公民社會(第三部門),現代國家需要這三大部門的平衡發展,三者互相合作和監督是需要的。
歡迎各位對會務提出意見,我的聯絡方法是:手提 94325239,中國手機15012503857,電郵 johnny.leung@sowers.org.hk

2010年6月23日 星期三

讀書報告:孩子王—鍾阿城

[本文是筆者修讀「中華文化證書課程」的一篇功課,這單元是學習「現代文學」,是指清末民初時代開創的白話文運動,湧現出一批文學作家和作品,一直伸延至共和國成立後的兩岸文學作品。選擇《孩子王》為讀書報告,是筆者對中國教育發展的偏好。]



讀書報告:孩子王—鍾阿城



文章開首已寫明了時代背景,故事發生在1976年,文革進行到第十年。文革是「文化大革命」的簡稱。自中國有歷史以來,由政府(執政黨)推動的文化革命是十分罕見的。文革將中國傳統制度和價值觀徹底打破,有知識的人倒過來受低知識者領導,全民都要勞動。知識青年要下放到農村去勞動,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人民的思想受到執政黨的箝制,政治壓倒一切,這種種環境是與傳統中國文化背道而馳的。作者寫「孩子王」之前,先是在1984年發表「棋王」和「樹王」,即創作年代是文革結束之後、改革開放才剛起步之時。這時候寫成的小說「孩子王」,把文革時代的農村教育狀況刻劃出來,作為一個歷史罕見的時代縮影。在改革開放30年後的今天重讀,有滄海桑田的感慨。設想在文革當時的人物,是難以想像在30年後全中國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的。
作者以第一人稱來寫這小說,使讀者很容易地走進這個時代,和主角一起經歷一幕幕荒唐而又悲涼無奈的故事。主角是小學畢業文化程度,被「分場」(我估計是鄉鎮級政府吧)領導選中到鄉村初中去教書,豈不荒唐嗎?到了學校後,被同事陳老師安排去教初中三語文。其他老師異口同聲地說:「怕那樣?我們也都是不行的,不也教下來了麼?」整個初中學校的教育水平低劣,可想而見了。接著主角進了教室,看見校舍設備簡陋,這也反映了農村教育的硬件設施是因陋就簡,基礎很差,辦教育卻缺乏經費。接著學生上課沒有書本,需靠教師把課文抄在黑板上讓學生跟著抄寫在筆記簿上。接著,初中三學生連小學教過的生字都辨認不出來,還要主角一個一個生字地去教,主角也僅是小學畢業程度而已。初中三班上年齡差異也很大,這也反映了有超齡的入學的程況。
從另一角度來看,新中國辦教育已比封建朝代有進步,政府推動普及教育。主角由學校回到生產隊訪友時,(村)支書(就是村幹部)說:「聽說你教的是初三,不得了!那小學畢業,在以前就是秀才;初中,就是舉人;高中,大約就是狀元了。」也是說,在封建朝代,教育不是普及的,家裡有經濟實力的,才會讓下一代孩子去上學。在共和國成立時,文盲人口佔了80%。至文革時,農村人口文化程度仍是文盲和小學程度為主。
在文革年代,全國彌漫著讀書無用的大環境下,村支書還是希望主角到學校當教師後,能把自己孩子教好,對主角說:「到了學校,要好好幹,不能辜負了。我家老三你認得,書念得吃力,你在學校,扯他一把,鬧了就打,不怕的,告訴我,我也打。」反映了當時政治高壓氣氛下,老百姓表面上緊跟上級領導的宣傳口徑,私底下還是心裡明白有知識才有前途的道理。「尊師重教」的中國傳統,仍是在民間靜默地保留傳承著。
《孩子王》小說有兩條主線貫串著,其中之一是一本字典,一本普通不過的工具書。主角初到學校,便看到陳老師桌上擺放著一本「新華字典」。經常被同村人欺負的人物啞巴王七桶到縣城運糧,就託人幫忙去買一本字典。結果是:「三隊的司務長對王七桶說:『您要的字典還是沒有。』」王七桶是文盲,買字典是為了兒子王福用的,啞巴心裡明白下一代前途靠知識,才可改變上一代這種受欺壓的命運。主角的生產隊同工,專職燒飯的來娣珍藏了一本字典,她想以這本字典來作禮物,使主角幫忙向學校領導說情,讓她能離開生產隊,轉到學校去教唱歌。在來娣而言,字典成了功利的工具。主角「每次上課,必將它(字典)放在我的講桌上,成為鎮物。」在主角以言,字典成了上課時的定心丸。學生王福「常常借去翻看,突然問我一些字,我當然不能全答出,王福就輕輕歎一口氣說:『這是老師的老師。』」對王福而言,字典成了神聖的寶物,知識的泉源了。也正因此,王福為了得到老師的字典,要和老師打賭,連夜和父親去砍竹,徹夜不眠,然後作文來交功課,使人震憾。小說結尾時,作者離開學校,把字典送了給學生王福。
小說另一條主線,是主角鼓勵學生要創作,不要抄書。實質上是對文革期間的整個社會「小報抄大報,大報抄梁效」窒侷氣氛提出異議。主角向學生說「作文不能再抄社論,…隨便寫什麼,字不在多,但一定要把這件事老老實實、清清楚楚地寫出來。別給我寫些花樣…」提倡原創、平實。剛開始時,學生寫得十分粗糙,主角也鼓勵學生繼續寫。到了小說快結束時,王福寫的一篇作文,真實而感人,便是主角努力倡導的成果。即使後來「總場」(縣或鄉的教育幹部)發現主角沒有按課程來教學生,要請主角回到生產隊了,主角心裡明白,終於讓學生實實在在地學到了文化知識,不是在混日子、浪廢了學生的光陰了。
作者留下一個思考的空間,讓讀者去找答案。到底應該讓學生在不合格的師資力量下,囫圇吞棗地重覆抄寫課文,不明不白地上完了政府教育部門規定的課程好些?還是在不合格的師資和勉強升到初三的學生的組合下,還原基本步,老老實實地一個一個地學生字,寫原創的作文會好些?

總幹事筆記 (2010年6月)

執筆寫本文時是5月中旬。
四川汶川大地震過去快兩年之際,青海省玉樹縣在4月14日早晨又發生7.1級大地震,災情嚴重。據媒體報導說有七成以上學校受到破壞。當地是藏族地區,建築物是泥磚為主,在大地震中倒塌,死亡逾二千人。香港義工黃福榮在地震時剛好在玉樹的慈行喜願孤兒院義務服務,為了搶救孤兒院師生而冒險進入倒塌了的廢墟裡救人,不幸再遇上餘震,搶救了孩子,他自己卻沒法逃生。救人精神可嘉,值得景仰。
本會至今尚未開展在青海省的資助工作。董事局討論決定,開展資助青海玉樹災後復學項目,與青海省青基會取得聯繫,首先擬資助學校復課時的配套設施。待當地情況穩定恢復後,再安排工作組回訪。玉樹當地海拔甚高,在四千米以上,義工需留心有高原反應,不能忽視。一旦處理不善,會有後遺症甚至致命。其次路途遙遠,現有公路會優先安排運送救災物資,外人不易到達。當地是藏族地區,僅有少數藏民聽懂普通話,溝通時需人翻譯。還有生活條件刻苦,生活習慣差異等,我們港人到當地做義工前需要做足功課。
黃福榮家人通過香港紅十字會合作設立了「黃福榮傳愛基金」,籌集善款在內地進行援助孤兒、貧童、病童和骨髓庫等慈善工作,讓黃福榮的善行延續下去。本會上屆董事局通過成立「永續助學基金」和「永續發展基金」,永續基金的意念是「以每年增值投資收益用作助學及行政用途,而本金不動」。捐資者的慈善捐獻可持續多年。除了歡迎社會各界捐進永續基金外,捐款額達50萬元或以上,可在永續基金下設立子基金,可享子基金命名以作紀念。歡迎各位查詢詳情。
我在四月底參加工作組到過四川災區學校考察在建進度,目前這批重建學校的主體建築已平頂,開始做安裝門窗、及拉電線電掣工序。預期這批學校可在今年九月新學期開課時使用。我們到工地時第一件事是戴上安全帽,才進入施工地盤,每一層樓去視察。工作組員中有專業工程師,視察工程質量、及工地環境的安全措施,發現問題即向現場監理、學校及相關單位反映。同時也會跟進上次工作組發現的問題,今次有沒有處理解決。可見實地視察和持續的跟進,是盡了我們本份,致力使建築質量達到國家標準。
工作組關注工程質量,少了和學校師生的交流,所以需要有探訪團來補充。在四川省青基會幫忙下,本會獲得四川省港澳辦同意,在六月舉辦一團「助學探訪團」,到地震災區之一的中江縣和三台縣,探訪重建中的數間學校,會探訪中江縣石泉鄉中心校、和聯合鎮群星分校,是本會向香港政府援川基金申請撥款重建的。相信許多香港有心市民都希望親身到受地震破壞地區去探訪,和老師學生交流,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因這兩間學校是香港政府援川基金撥款重建,每一位香港納稅人均可說是捐款人,同來見證港人的愛心成果。如反應理想,再安排後續的探訪行程。
香港電影資料館珍藏及修復詩人導演費穆於1940年在上海拍攝的電影《孔夫子》,在今年四月份香港電影節上播放。我有幸看了。電影中最感動我的一句對白,是孔子勸諫魯定公不果,一夜不眠。翌日向弟子說不能使魯國國君勤政愛民,他準備萬里投荒,周遊列國,為天下人講說聖賢之道。眾們徒儒生決志追隨。孔子仰天而嘆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從此孔子放棄仕途,在列國諸侯之間奔波。現今為人師表,回看電影《孔夫子》,可會對教育下一代有幫助?
歡迎各位對會務提出意見,我的聯絡方法是:手提 94325239,中國手機15012503857,電郵 johnny.leung@sowers.org.hk

2010年6月1日 星期二

總幹事筆記(2010年5月)

執筆寫本文時是4月復活節假期。
(承接3月號筆記之師資培訓一節) 自2008年起,本會和中國青基會教師培訓中心(師訓中心)合作,開展三年期的師資培訓項目,最大的特色是集中與縣教育局合作,通過招標方式,邀請昭通市各縣、臨滄市各縣、甘肅省兩市的教育局呈交合作標書,師訓中心以客觀的評分標準來選定了大關縣、鎮雄縣、永德縣、鳳慶縣、白銀市等一市四縣為合作方,進行師資培訓。這項目已進行了兩年,師訓中心計辦了七班集中班,學員是校長和骨幹老師。共計有699名校長教師受到培訓。另有三班送教上門班。在今年3月師訓中心向苗圃提交一份《苗圃教師培訓項目2008-2009年度實施報告》。其中有一節是整理《學員意見反饋匯總表》,有以下四項意見是大多數受訓學員同意的:組織管理規範有序(95.4%);對更新教育觀念有很大促進作用(89.3%);全班課堂授課形式安排恰當(86%);講師教學和指導水平很精彩(83.3%)。各讀者如有興趣閱讀《實施報告》,請知會我以便安排。項目實施縣之一的大關縣,教育局也提供兩年階段總結報告,列舉出優秀的校長教師在培訓後取得的成績。今年是這項目第三年,將會開兩班「校長研修班」和兩班集中班。校長研修班是新嘗試,每班只收25名校長,由縣教育局推薦,必須曾是受訓學員。舉辦研修班的目的,是協助校長修訂學校發展規劃,深化學校管理,強化課程領導,推動校本研修,以提高師資隊伍,開發辦學特色等。
苗圃與「中國社會工作研究中心」合作的民工子女教育改善項目,其中一項工作也是為兩所民工子弟學校的教師提供培訓。剛過去的一學期培訓是「校本行動研究」,教師就自身教學工作上遇到的問題,提出改善計劃及實行,在學期完結前召開總結大會,展示教師做行動研究的成果,互相促進。本項執行負責人韓嘉玲教授喜見成效。
雖然師資培訓不像資助建校般有一座校舍建築拔地而起地即時見效,然想提高教育質量總得靠教師,所以師資培訓是長期持續的工作。十年樹木,百年樹人,點滴積累,便是由當下做起。
此外,4月11日苗圃與香港理工大學合辦公開講座,主題是「內地城市高速發展對民工子女教育的挑戰」。圍繞內地流動兒童教育問題,去年曾舉辦第一次公開講座,今次是延續篇。有關講座內容留待下期補充。
單車助學行籌委在3月底到青海和甘肅探路,發覺青海至甘肅一段路在在建設高速鐵路,交通繁忙。為此修改活動路線,第一段環青海湖單車行不變,第二段是去年的絲路單車行,即由蘭州至敦煌。今次活動是專為會方助學行政經費而籌款。近年香港興起單車旅遊,本活動招募對象不限於專業的單車運動員,歡迎喜愛騎單車的市民參加。據籌委介紹,到青海湖的行程中,還有一段是到前原子城參觀,以前是軍事禁區,參加者可發思古幽情,想像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國民奮發圖強,獨立自主的創業精神。
各位對茶馬古道步行籌款感興趣的朋友,請報名參加每月一次的活動簡介會,由3月至8月期間,每月最後一個星期六下午二時四時舉辦(即4月24日、5月29日、6月26日、7月31日、8月28日),地點是香港中旅社旺角分社。請電話預約,以便統計出席人數。
苗圃申請香港政府支援四川重建基金,在德陽市中江縣資助重建兩所九年制學校(由小學一年級至初中三年級),目前兩間學校均在建當中,多謝香港工程師學會的會員,在過去數月來定期組織工程師到當地視察施工情況,發現施工質量需改進之處,即時向學校和縣教育局反映,期當地盡快糾正過來。工作組回來後,還有跟進工作,整理照片,撰寫文字報告,然後開會,檢討工程進度及下次視察時需跟進的問題,例如今次視察了電箱的電線要加標籤和線路圖,開會時和下次工作組工程師講述問題,下次視察時再跟進檢查。這也展現出香港民間社會參與四川災後建設,既熱心又盡責。
歡迎各位對會務提出意見,我的聯絡方法是:手提 94325239,中國手機15012503857,電郵 johnny.leung@sowers.org.hk

2010年5月3日 星期一

總幹事筆記 (2010年4月)

執筆寫本文時是3月上旬。
中央政府就《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經過了一年多的謀劃,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月28日召開新聞發佈會,公佈《綱要》征求意見稿,再次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至3月28日結束。《綱要》稿和發佈會文字記錄均可在國家教育部網站下載閱謮: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zhuanti/2010zqyj/
教育部長在發佈會上有介紹這份《綱要》稿的形成過程,一是深入調查研究,二是廣泛征求意見,三是反覆論證修改。2009年1月至2月期間,共收錄各界人士發表意見建議210萬條,《綱要》初稿形成後,數次在較大範圍征求意見,又收到近5000條意見建議,前後進行約40輪大的修改。從上述公佈資料看,國家對於未來十年的教育改革發展,十分重視,組織多領域專家學者開展專題調查研究,同時也諮詢社會各界的意見。《綱要》稿序言說「加快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從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道出了國家對未來10年教育發展目標。
在教育部官方網站,有另一則資訊,是《教育部2010年工作要點》:
http://www.moe.gov.cn/edoas/website18/02/info1265767967537802.htm
內文說今年一項重要工作,是啟動實施《綱要》,籌備召開全國教育工作會議,部署現在至2020年教育改革和發展,統籌推進各省(區/市)編制本地區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展規劃工作,制定規劃綱要任務分解分工方案。
《綱要》稿說,《綱要》的工作方針,要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把育人為本作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創新作為教育發展的強大動力,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概括而言,是二十字方針:優先發展,育人為本,改革創新,促進公平,提高質量。在2月28日新聞發佈會上,教育部長袁貴仁先生發言時,也對二十字方針作說明:「育人為本是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促進公平和提高質量是教育改革發展的兩大工作重點,優先發展和改革創新是實現重要任務的兩大重要保證。」接著在回答記者問題時再補充:從橫向來說是全面地發展各類教育,包括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還有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等,從縱向來說,就要遵守上面所說的二十字工作方針,今後貫徹落實。
本會名譽顧問程介明教授在3月5日信報的「教育評論」專欄『《國家教育綱要》初讀』向香港讀者介紹《綱要》,分析國家對《綱要》的重視程度:「雖說是十年規劃,但是用了一年半的時間進行準備,到最後定稿也許還要花一段時間。…值得我們大家關注,即使在香港也不能掉以輕心。」
苗圃走過了17年歷史,以促進中國教育為宗旨。近年來本會密切留意國家教育政策,因應「兩免一補」政策實施,本會諮詢長期資助地區教育局和團委意見後,調整學生資助分配,縮減小學生名額,增加初中和高中生名額,每生資助金額則相應提高,過去兩年度(2007/08、2008/09兩年)的學生資助金額不減反增,可見助學需求繼續存在。
苗圃在2010年1月份成立「資助策略研究組」,是十分及時的。研究組目前討論和形成一份資助策略報告,預計在4、5月間提交給會方參考。研究組分析中國義務教育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01年前,主要解決有學上的問題,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第二個階段是上得起學,至2006年提出「兩免一補」政策,解決學生上學費用問題。第三個階段是當前的上好學和公平上學的問題,目標是提高教育質量和促進教育公平,是未來十年的任務。
教育部長袁貴仁先生在發佈會上說,現階段教育改革的特點是系統性和艱巨性。系統性是教育改革進入深水區,任何一項改革都需要其他改革配套,否則的話就很難推進。艱巨性是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各方)共識度會越來越低,涉及到觀念、體制,還涉及到切身利益。由此而言,面對國家未來十年將教育作為發展戰略,香港的助學團體面臨的形勢,並不是任務完成了,由國家全部承包了。而是有更多教育需求、助學服務工作等待著社會公益界參與。

2010年4月3日 星期六

2010年3月總幹事筆記

執筆寫本文時是2月下旬,剛完成行路上廣州2010步行籌款活動回港。今屆步行路線有創新,由開平經鶴山、佛山到達廣州。開平是華僑之鄉,以中西建築風格合璧的碉樓著名,並於2007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為歷史文化遺產。佛山是南粵人文薈粹之地,石灣陶瓷有500年歷史。今次步行時也到這兩處著名地點參觀。為傳統的行路上廣州活動注入新亮點。佛山市義工組織助走隊伍,人數有上百人,與參加者一同在佛山市內步行了約10公里,共同參與一項公益助學的活動,有助於帶動內地城市居民親身參與的風氣。

2010年最新的中國教育新聞,是40萬代課教師將退下教壇。代課教師的時代背景,其前身是民辦教師,相對於公辦教師而言,並非是正式的教師。九十年代一部內地電影《鳳凰琴》便是描寫一間鄉村小學三名民辦教師的生存狀況(97年前後本會曾多次辦電影籌款,便是放映《鳳凰琴》)。其後有一個「民轉公」過程,是容許一些有足夠教齡的民辦教師轉為公辦教師,「民轉公」教師通過入讀函授或公開大學而提高學歷。國家教育部門明文規定不再聘用民辦教師了。然而西部地區有許多實際困難,例如教育經費不足(因公辦教師薪酬算入縣政府財政支出),還有公辦教師受不了艱苦的鄉村生活,不願到村校任教。結果以代課教師來頂替。香港也有「代課」的情況。代課的原意,是臨時應急措施。然而在雲南和甘肅的農村和山區,代課教師卻連續「代課」了十多年。由於代課教師不屬於教育系統正式編制人員,薪金僅是由每月數十元緩慢地增長到二、三百元,與公辦教師相差很遠。本會在2007年籌辦茶馬古道活動時,曾舉辦雲南代課教師徵文比賽,文章收錄成書,由代課教師親身道來,倍加感人。各位讀者感興趣可上會址購買閱讀。

在西部偏遠山區和農村的師資力量不足,教育質量低。農村學生升上初中後,學習成績跟不上,便出現厭學情緒,也有輟學情況。目前本會正探討加強教師培訓方面的資助,以進教育公平。教師培訓是苗圃的三大資助範圍之一。翻查苗圃年報資料,由1999/2000年度起,本會透過與中國青基會教師培訓中心合作,資助農村小學校長和骨幹教師到上海的培訓中心學習,資助苗圃希望小學的校長和骨幹教師接受培訓。希望能提高教學及管理質素。師資培訓對培養新一代不辭辛勞的校長和教師起到了莫大的鼓舞作用。之後每年均有進行教師培訓資助,培訓地點也有在南寧、西安等地的培訓中心。除了集中校長教師到大城市的培訓基地學習外,也資助「送教上門」方式的教師培訓。即是邀請優秀教師和教育界的學者專家到西部地區的縣城作講課,可以讓農村教師集中到縣城來學習,節省往返交通時間。培訓內容由中國青基會教師培訓中心編排。下期再進一步介紹有關教師培訓的資助情況。也借此機會呼籲各位捐款支持,可以定期以銀行自動轉帳方式捐款。捐款將有助於擴大教師培訓資助,實現將中國人口包袱發展成智力資源的目標。

2010年本會繼續努力籌辦各項籌款活動,上半年「512助學行」還有三段步行,分別是3月份秦安段(刊登時已截止報名)4月份會寧段、和5月份成縣段。許多參加者分享,除了以長途步行來籌款外,更有與學生互動環節。創意課堂讓參加者自己準備教材,把新知識帶給小學生。和初中學生的交流晚會,看見青少年朝氣逢勃,立志奮發向上。一幕幕的第一身體驗,參加者留下深刻印象。

今年暑假期間,本會籌辦第二屆單車助學行,多謝一家單車公司再度贊助本活動所需的單車。初步計劃本活動分兩段進行,第一段是青海湖六天之旅,第二段是由西寧出發,經蘭州往西安,行程七天。有別於本會其他步行活動,單車助學行是為籌募本會的助學行政經費。以舉辦內地活動來籌募會方行政經費,這是第一次,請各位理解和支持。

下半年的步行籌款活動還有茶馬古道、助學長征、挑戰12小時等。請讀者多留意苗圃網頁。歡迎各位對會務提出意見

2010年3月14日 星期日

當農家女理事有感

[本文寫於2008年11月,為農家女月刊《種子》撰文]

多謝香港樂施會推薦和介紹,我開始接觸農家女。在之前,我是旁聽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開設的本科選修科課程「民間組織與中國發展」,由鄧國勝老師主講。其中有一節課,題目是「艱難的籌款之路」,便是以農家女舉辦「籌資午餐」作案例,我留下深刻印象。

中國本土成長的NGO,都會深受創辦者的影響,帶有創辦者的鮮明個人風格,有論者分析為「英雄時代」。在取得成功,創辦者所倡議的公益課題開始為公眾所認識和接受後,NGO便需要成長,逐漸要建立制度化的管治,開始由「英雄時代」轉軌至「善治時代」。農家女成立理事會,印證了這個過程。我有幸參與其中。

我是在香港土生土長,目前服務於香港一家助學NGO——苗圃行動。看到香港和內地的觀念上的差異。內地重人情,香港重法理。內地重視和諧關係和群策群力,香港重視均衡和制約。可說各有優勝之處。

期望農家女的治理轉變,能為全國的NGO作出表率,成為NGO治理上的良好示範案例。如此,則農家女不單止為農村的弱勢婦女服務,也是對國家的第三部門發展上作出一點貢獻。

2010年2月10日 星期三

總幹事筆記 2010年1、2月

總幹事筆記

執筆寫本文時是12月中旬。
近期有數則與苗圃有關的新聞。先說11月27日星島日報一篇由戴希立校長寫的專欄文章說起,這篇文章題為「四川援建工程的示範作用」,內容提要說:香港政府參與四川災後重建,不像內地其他省政府的支援做法。內地各省政府自行組織工程隊到災區重建,施工完成後將項目交給當地政府,稱為「交鎖匙」工程。香港沒有工程隊在當地,而是與四川省各級政府部門合作。同時,也和香港民間組織合作,例如重建學校項目有56所,其中有14項是由非政府組織參與重建工作。苗圃也成功獲得香港政府援川基金撥款,參與重建德陽市中江縣兩間受地震破壞的學校。
我聯想到09年8月在北京舉行的「社會組織5.12行動論壇」,中國扶貧基金會在512汶川地震一週年之際,回顧民間組織參與抗震救災工作的成效,請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鄧國勝老師就「救災捐款管理機制分析」進行調查及提交課題報告,鄧教授在論壇上分析說:「58%以上(社會捐款)資金政府接收了,紅會、慈善會大概接受了35%,真正流入公募基金會的不到6%。」捐給政府和中國紅十字會、中華慈善總會等的捐款,都是由政府統籌使用,沒有像香港政府的做法:撥款讓民間組織參與災後重建。參照之下,苗圃參與香港政府援川工作,除了資助和監察兩所位於中江縣的學校重建外,還有軟件的投入。一方面有香港工程師學會的參與,安排專業工程師到學校向校長教師辦培訓班,講解工程質量知識。同時苗圃也安排教師培訓和英語交流等,為提高教育質量作出努力,這顯示了動員社會各界齊心參與的優勢。戴希立校長的文章說:「非政府組織參與,不但增強了資金與軟件支援,更示範了民間與政府合作重要性。」在政府與社會合作方面,香港的豐富經驗可供內地政府作參考示範的。
2009年10月27日信報刊登一篇《動筆動思考》文章,開首是:「去年中秋節前夕,成功完成苗圃行動助學長征的步行籌款活動回港,八天行程,讓人心靈得以洗滌。」參加一項慈善步行籌款活動,除了助人外,也讓參加者淨化心靈。我們肯定市民參加苗圃舉辦的步行籌款活動,主要目的是為了籌款助學,繼而是挑戰個人意志毅力。這位朋友更進一步指出,除了做善事幫人外,還可讓參加者洗滌心靈空間,在紛繁忙碌的生活中獲得靈性充電的機會。
2009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有一則值得留意的消息,是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限制:「當前要把重點放在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上。要把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逐步在城鎮就業和落戶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戶籍限制,提高城市規劃水平,加強市政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城市管理,全方位提高城鎮化發展水準。」這標誌著未來數年內地加快城鎮化建議,農業人口進一步下降,我們捐資助建學校,勢必轉移到鄉鎮中心學校來。
我於11月27-28日到北京參加一個交流分享會:「應對變化:教育類公益組織的行動與思考」,參加者主要是內地草根民間助學和支教組織。是一個互相學習的好機會。主辦機構之一的21世紀教育研究院楊東平教授說,最近幾年來,教育的環境發生了最明顯的改變。與2000年相比,2008年全國小學學校數下降了45.6%,在校生數下降了20.6%,初中學校下降了9.4%,在校生數下降了10.7 %。中國教育正處在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從滿足基本需求轉變為追求好的教育。這些都值得我們留意。此外,交流會其中一個討論民間組織的專業性。一家市場研究諮詢公司代表為討論總結,很有參考價值。節錄如下:
公益組織在專業化時需要小心的四個問題:
• 要與時並進,以專業心態來做公益事業,不停留在「好人做好事」的心態。
• 公益組織的價值追求首要的是對社會公平的追求,其次是對公共效率的追求。
• 在公益組織由小變大,專業分工、部門設置越來越細時,需注意公益組織在工作中保持敏銳感應社會需求,做出快速反應。
• 當我們的公益組織發展越來越大,越來越強時,我們還很容易自覺不自覺地將我們的想法、我們的要求强加給我們的幫扶對象,也稱爲公益霸權。
歡迎各位對會務提出意見,我的聯絡方法是:手提 94325239,中國手機15012503857,電郵 johnny.leung@sowers.org.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