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3日 星期日

助學長征日記 (2004.12.1-2004.12.7)

助學長征日記

2004年12月1日 (48)(星期三) 天陰
湖南通道縣
今天早上直接由入住的賓館開步,省卻了乘車往起步點的時間,於上午8時15分即開步走,由通道縣城向北而行,沿國道209線,經菁蕪洲鄉,抵縣溪鎮。今天幸好沒有下雨,比昨天好走,省了穿雨衣的煩惱。團縣委安排了城關中學的23名學生和2名老師陪行。這些學生是初中二年級,是體育專科的特長班,這群學生在體育運動上有優異表現,陪走一整天也能應付。其中一位老師曾是軍人,經他的訓練,學生們紀律嚴明,每次列隊集合時,學生們即很合作地列成一排,相比下,我們全程和接力隊員,是自願性質參加,沒有強的組織力和紀律性,較為鬆散,可見學生時代接受軍訓或參加紀律部隊,更能培養紀律性。上午步行17公里,即到中午午膳餐館。下午1時15分即開始下午一節步行,下午經菁蕪洲鄉時,再次遇見有小學生在公路兩旁列隊夾道歡迎的場面,相信這是湖南人的民風,喜歡搞歡迎儀式吧,在11月初在湖南汝城縣步行時,每天均有數處途經的地點有學生夾道歡迎的場面,見慣後,隊友沒有很大的反應了,之後在廣西的兩星期,沒有學生歡迎場面,反而今天再次遇見夾道歡迎時,隊員的興奮心情再次活躍起來。至4時45分到達收步點2653公里碑處,下午只步行15公里,全日共步32公里,即上車往縣溪鎮,入住一間鎮級賓館。全日均省卻了乘車往返的時間,步行距離也比原定計劃縮短了,6時30分已進晚膳,可說是開始步行以來最早收步的一天。
我們入住的賓館,距離鎮中心區遠,晚上沒有外出,留在房間內寫日記。

2004年12月2日 (49)(星期四) 天
湖南通道縣
休息日。早上團委安排我們參觀恭城書院,然後到恭城書院旁的縣溪鎮中心學校,驗收學生宿舍。下午由湖南省青基會、通道縣團委等安排,到兩個侗寨去參觀。
恭城書院,建於清朝乾隆年間,至今已超過二百年歷史,是一座木建兩層樓房。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學府,不單如此,70年前主力紅軍長征,經歷了湘江一役慘敗,走進廣西山區,來到通道縣,在恭城書院召開了著名的通道轉兵會議,按「三人團」原定計劃,是繼續北上,在湘西桑植與紅二、六軍團會師,但毛澤東分析局勢,北上的行軍路線早已被蔣介石識破,並且佈下重兵包圍圈,由通道北上將會重蹈湘江戰役的覆轍,必須改變行軍路線,轉入貴州。所以通道會議和黎平會議,是遵義會議的前奏。現在,恭城書院用作通道轉兵會議會址展館。
在恭城書院邊是縣溪鎮中心小學,學生人數多,也有許多學生是寄宿生,使學校課室和宿舍不足,之前是佔用了恭城書院這文物保護單位的兩個室,充教室和女生宿舍,實是迫不得矣,近期縣政府明文限令學校需歸還佔用的兩個室給恭城書院,以保護歷史文物。這次助學長征活動籌得款項的20萬,用作資助這鎮中心學校新建一座學生宿舍。縣顧檢部門已驗收合格,學校亦安排學生入住使用,這是乘助學長征步行隊伍途經通道縣縣溪鎮,由步行者擔任特別工作組,進行驗收,也是饒有意義的安排。新建成的學生宿合,是一幢4層高的磚混結構建築。我們實地丈量,與協議書附件的建築圖紙相符,施工質量合格,本應順利驗收,與縣方代表、省青基代表等簽署驗收協議。但隊員發現,當初校方提出宿舍供260名學生住宿,現在投入使用,卻只有180名學生,使用了二層宿舍,地下一層被施工隊用作擺放建材,還有一層供老師入住。這裡出現兩個問題,一是假如使用住宿設施的學生人數只有180名,這宿舍的使用率便不足,換句話說,是浪費了投入的善款,其二是有一層宿舍供老師使用,與原來提出的用途不符。工作組幾名成員商議後,同意暫不驗收,要求校方提供書面報告與香港苗圃,描述學校未來兩年擴充計劃,估計未來兩年住校學生人數多少,及安排老師到其他地方住宿等。苗圃收到這報告後,向捐資者商量是否接受,然後再派一個工作組前來驗收。
下午,湖南省青基會和團縣委安排兩項參觀,先到芋頭古侗寨參觀,再到皇都侗族文化村參觀,並在侗族文化村內舉行「助學長征湖南段歡送儀式」。芋頭古侗寨,是傳統侗族人聚居地,據說有千年歷史。侗族人傳統以木建房,侗寨內除了民居外,建有鼓樓,是族人召開會議商討公眾事務場所,鼓樓內其實是沒有鼓的,用什麼方法去召集族人來開會,則未有細問。我猜想侗寨鼓樓,相當於鄉間的鄉公所,或相當於香港的社區會堂吧。木建樓房最忌火災,古侗寨內有河水穿過,一是調節氣溫,二是當遇到火災時。可就地取水撲救,這是傳統智慧。

2004年12月3日 (50)(星期五) 天陰
湖南通道縣、貴州省黎平縣
今天由通道縣縣溪鎮出發,向西而行,至傍晚經過播陽鎮,再於晚上6時到達湖南與貴州兩省交界處,進入黎平縣境內約3公里,全日步行35公里。夜宿黎平縣洪州鎮的政府招待所。
這是全程步行以來最艱辛的一天。上午由國道209轉入一條縣道,這縣道沒有編號,僅有公里碑作記,全條縣道是沙石路,石頭一高一低,走路時不但要小心,怕會被突出的石頭跘倒,腳掌還經常被突出的石頭壓得很痛,我右腳掌的舊水泡再次被石頭激活,走至25公里以上時,已是數步一痛,惟有忍著腳痛前進,堅持完成整天行程。進入黎平縣境內,已是傍晚6時,黎平縣團委安排了一位導遊蔣小姐,與步行隊伍在全黎平縣境內陪行,開始時還勉強看到路風景,但很快天色昏暗,各人只顧趕路,沒有時間看景了,隊友們在第二節休息時已作好準備,許多隊友已穿上反光衣,現在更開了手電筒照路而行,至6時30分收步。
之後乘車向前,到洪州鎮,入住鎮政府招待所,各人以疲乏的身軀,帶著必需的行李,爬上三、四樓到房間,但見房內設備簡陋,房間內除了電燈外,沒有電掣位,沒法充電,房間沒有衛生間,去洗手間要到每層樓的公眾廁所,但每層僅得一個。洗澡要到地下的洗澡間,洗澡間共有三間,其中兩間是獨立的,一間是三人同時共用,但沒有間隔,彼此可肉帛相見。房間內,床上的棉被套應該是很久沒有洗過,揭開棉被,強勁的臭腳味撲鼻而來,太太陳誠勵立刻到車上找來兩個睡袋應付。用睡袋睡覺還是開步以來的第一次,要從袋套取出新睡袋,也大費氣力,取出來後,明日便沒法再將睡袋塞回袋套裡,不過一宿無話,很早便進入夢鄉了。

2004年12月4日 (51)(星期六) 天陰
貴州省黎平縣
今天走的路,是繼承昨天的沙石路,同樣是沒有編公路號的縣道。全日走35公里,在上午步入洪州鎮時,已有群眾和學生列隊歡迎,中午回到洪州鎮,先出席當地的隆重歡迎儀式,這是作為助學長征步行活動正式在貴州展開,步行隊伍將要在貴州步行81天,途經31個縣市,是十省區中經過最多縣市的省份,故此這個歡迎儀式也很有紀念價值,貴州省青基秘書長和團省委副書記從貴陽趕來,相信路途遙遠,風塵樸樸。儀式在洪洲鎮中學舉行,步行隊伍進入校門時,有蘆笙隊奏樂歡迎,樂手是清一色全男班,侗族少女則手持牛角盛酒攔路,每位進場的隊友必須喝過攔路酒,方算合格過關。這是少數民族風俗,以表示對遠方客人的尊敬。昨晚洪洲鎮幹部,還特意要求步行隊伍先到進入洪鎮的竹門,當地人認為要在竹門歡迎和獻上攔路酒,才算是最高規格的歡迎,竹門是兩邊均是竹樹,上面的竹葉相連起來,結成一道拱門。只不過我們恐防儀式時間拖得太長,影響整日行程而婉拒。
黎平縣是侗族聚居之地,中國青基會兩次在北京辦助學長征的啟動和出征儀式,均邀請黎平縣的少數民族學生到京參加,作為受助地區的學生代表。學生穿上民族服裝,成為會場焦點,吸引眾多與會者與他們拍照留念。這次步行隊伍親身走進少數民族地域,零距離地親身體會民風民情,值回票價吧(這帶點賣廣告口吻)!
據黎平縣資料介紹,侗族分佈於湘黔桂毗連地區和鄂西南一帶,計有240萬人,在貴州聚居的侗族人口為全國最多,而黎平縣聚居的侗族人口為全省最多,有中國侗鄉之稱。我們在湖南道通縣休息的一天,也曾到侗寨參觀,見12月2日記載。黎平縣人口44萬,80%是少數民族,侗族人口為29萬。
今天步行途經洪州鎮、德順鄉,夜宿中潮鎮的旅店。要到明天才步入黎平縣城。
這兩天的沙石路,走得十分吃力,每天需要用8小時在路上走,路面凹凸不平,一步高,一步低的,要很小心走每一步,一不留神,腳踠很容易會受傷。走下坡的沙石路更要特別留神,腳掌容易滑倒。再加上我右腳掌心(沒有水的)水泡為患,真是走數步便腳掌心壓在尖石上,痛到入心,走完一天,這個水泡好像中央蘇區一般的擴大了!

2004年12月5日 (52)(星期日) 天晴
貴州省黎平縣
今天的路況是和昨天的一樣,是沙石路,全日走得很吃力,路面是沙和塵土,車輛經過時,塵土飛揚,身上各處都粘上塵土,難怪古代人迎接遠方友人時說「洗塵」了。路面時有大大小小的石頭,雙腳踩在石頭上,很容易會磨出水泡,也會使腳掌肌肉酸痛,走完一天35公里,整個人已疲乏不堪。夜宿黎平縣城港賽大酒店。步行至晚上6時40分,是開步以來最遲收步的一天。收步點已十分近縣城,聽說只有一公里路了。乘車回縣城時,遇上縣城大停電,入住的酒店有後備發電,仍有燈光,據聞這間酒店是新開張不久。過了一會,縣城恢復有電供應,各隊員忙著搬行李回房間。幸好酒店有電梯,隊友們無需親手搬笨重的行李回房間。我們將在這酒店住兩晚,明日原本是步行,後天才休息,經大家商量後,作出調整成明日休息,讓隊友在縣城渡過,減少在鄉鎮住,設施會好些,其次次方便隊友購買補給物品,在鄉鎮的商品,品種始終不及縣城的多。
黎平縣城又名德鳳鎮,據資料介紹,是始建於明朝洪武年間。早在秦代已開始有人居住。南宋理宗設潭溪、八舟等軍民長官司,始有建置。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設上黎平軍民長官司,黎平從此得名。明清時期,先後設五開衛、黎平府、開泰縣於五腦寨(今德鳳鎮)。黎平寓意黎民百姓安享太平。中共革命史上,則有紅軍長征時在黎平舉行會議,這次會議的意義是擺脫中共軍事領導權由蘇聯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控制的局面。是遵義會議的預演。明日趁休息日,到這會議會址參觀。

2004年12月6日 (53)(星期一) 天晴
貴州省黎平縣
今天是休息日。
上午由團委安排,到縣城附近的兩個風景點遊覽。先遊天生橋,後遊飛龍洞。天生橋其實是一座石山,山下經年累月被風雨和河水侵蝕,變成一座天然的拱橋,堪稱大自然鬼斧神工傑作,拱橋長度為世界之最,據導遊蔣小姐說,已被列入健力士世界紀錄大全內。早上縣城天氣晴朗,到達天生橋時,有陽光照耀,氣溫暖和,但當下車步行至拱橋下,氣溫下降,感寒氣襲人。各人在天生橋下留影。然後乘車往飛龍洞參觀,每位入場費用15元,飛龍洞是大溶洞,長5公里,洞內有河,鐘乳石形成各種奇特的景觀。這是新開發的旅遊景點,相信許多香港人還未曾遊覽過。我們在星期一來參觀,沒有其他旅行團友,看景點也優悠自在。
下午在縣城參觀,到了黎平會議會址,此時正值裝修翻新,原是不許內進參觀的,但經團縣委副書記石小姐游說,管理人員容許我們內進瀏覽一番,只是會址內原來擺放的歷史圖片照片全部都沒有了,當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開會用的會址位置仍放置了兩張木桌和八張木椅,當地講解員說這八張木椅正是當年開會時用的真品,我們各隊友正好把握這千載難逢的機會,坐在這八張木椅上,召開助學長征步行團黎平臨時會議,拍下歷史性的照片留念。將來這會址裝修完成,正式開放時,這會址擺設,只供參觀,不會容許觀眾坐在上面了。
再到毛澤東在黎平的居住的舊址,據當地居民解釋,當時紅軍長征途中局勢緊張,毛澤東在黎平短短數天卻換了三個地方居住,現時其中一處正在裝修,另一處則是一名農民民居,看來他祖先輩已在此地居住了。

2004年12月7日 (54)(星期二) 天晴
貴州省黎平縣
早上由黎平縣城入住的港賽大酒店直接起步。約上午8時20分出發。經過縣城大街小巷,幸好有當地公安車開路兼帶路,省卻了許多麻煩。全日走水泥路,經過一天休息,再加上路況良好,各隊員均表示很容易便完成。步行路線沿省道202向西北方向,經過高屯鎮,至敖市鎮收步。
高屯鎮是黎平縣開發旅遊資源的所在地,昨日我們到天生橋和飛龍洞參觀,這兩個旅遊景點均是在高屯鎮,相信這公路好,是與當地政府積極開拓旅遊資源有關。
今天尹國營因身體虛弱,請假在車上休息。她在前天下午已因身體不適,上車休息了。再之前在12月4日中午在洪州鎮的歡迎儀式時,感到發冷,需要坐在地上休息。
全日步行35公里,至下午5時30分收隊,收步點便是敖市鎮,步行到入住的酒店,無需乘車。敖市鎮已是黎平縣與錦屏縣交界地方,我們在敖市鎮投宿,分兩間旅館住,兩間酒店相距也有一段路,晚膳後還要走100米的小鎮路,才到旅館,需要帶備電筒照明。大家對鄉鎮旅店的設備早已心中有數,酒店房內沒有衛生間,
夜間氣溫下降得很快,床舖的感覺冰冷潮濕,還是用自備的睡袋好,既保暖,又衛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