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學長征日記
2005年4月20日 (188)(星期三) 天晴
四川省冕寧縣
今天是休息日。不在縣城或城市裡休息,今天還是第一次。
多數人都認識西昌市有火箭發射中心。其實這火箭發射中心是位於冕寧縣靠近西昌市的一處山區。早於一星期前,我們與山州團委談到今天休息日安排時,已準備今天上午去參觀這發射中心。西昌火箭發射中心建立至今已有30年歷史,是經國務院批准可以承接商業衛星發射任務的,剛在一星期前,一顆通訊廣播用的衛星便是在這中心以長征火箭運載發射成功,這是世界級的科技成就。各隊友慕名已久,在前兩天報名時十分踴躍,除了有3位隊友選擇留在瀘沽鎮自由活動外,其餘全部選擇到這中心參觀。早前詢問州團委想到火箭發射中心參觀時,州團委告知若中心有發射任務時,不能參觀,故此需先了解情況,約兩三天前通知我可以參觀,但需準備身份證備查。
早上乘車用了一個小時多的車程,來到這中心路大門,準備購票內進參觀,才被通知此地是解放軍管轄,港澳台同胞必須經申請批准後,方可進入。中國公民則無需申請,即時可購票內進。冕寧縣公安局長在場,他建議我先收集了全體香港參加者的證件,他用公安車載我跑到西昌市的航天中心辦事處,辦理申請手續,很快便可辦妥。上午便可趕回來,內進參觀了。我考慮到往返所需時間應超過兩小時,於是收集了香港隊友的回鄉證後,通知各隊友先乘車返回瀘沽鎮,我隨公安局長到西昌市辦手續,電話聯繫。如手續順利,可望在下午再次來參觀。
中國的航天業是由解放軍部隊管轄,門衛森嚴。我們到了西昌市的航天中心辦事處,找到了外事辦公室,向當值軍官說明來意後,方才知道申請手續繁複審批程序也非即日可處理完成,一般需時7-10天,特快程序也需3-5天。這軍官還舉例說:「正如內地人民想到香港遊覽,也不是想來便可來,也需要一定的申請審批手續。」我心想既然隊友們興緻勃勃,一心想到發射中心去參觀,而且我們走了4000多公里,正是不遠千里而來,如能爭取3天辦完批准手續,我們還來得及調動行程,專程再來參觀,也能滿足大家的願望,於是向軍官表示想申請。跟著才明白並非由香港市民自行向航天中心申請,需有內地機構代為申請代辦。只有向州團委求助,團委於航天中心午膳休息前趕來辦理,又獲通知需提供港澳台同胞的申請人資料,這份名單更需以電腦打字列表方式提交。至此,我們惟有離開航天中心辦事處,先找地方午膳,州團委在午膳時記下了我們隊員的回鄉證資料,他們在午膳後找地方把這些資料打印,再送交給航天中心,正式申請。我則乘坐冕寧縣公安車回到瀘沽鎮。
下午,內地的隊友再次到發射中心去參觀,門衛解放軍檢查了身份證便可進場,香港的隊友則在瀘沽鎮自由活動。總括這一天的體驗,正是乘興而來,敗興而返。我個人則第一次感到香港人在內地被視作二等公民的感受。
2005年4月21日 (189)(星期四) 上午天陰、下午天晴
四川省冕寧縣
早上先把行李放到車上,吃過早餐,便乘車離開瀘沽鎮恆良酒店,往前天的收步點的漫水灣鎮。於早上8時20分即開始步行,仍是沿著國道108步行,向著冕寧縣城方向前進。步行了9公里,便到了瀘沽鎮。瀘沽鎮是冕寧縣的火車站所在地,來往的火車乘客,都是在瀘沽鎮下車,再乘坐汽車往縣城。步進瀘沽鎮時,也經過我們入住的酒店,再往前走,才進入瀘沽鎮的中心,商店很多,也看見有網吧。我們在鎮上小休,跟著轉入一條行人道,行人如鯽,十分繁忙。雖說是行人道,大車不能通過,但電單車和單車仍在這行人道上穿梭,有些三輪腳踏車更是帶著車斗運貨的呢。跟著過了一條橋,相信這河是安寧河的一條支流,河面並不寬。過了橋,還是要走一段行人道,行人道兩旁仍然保留民國年間的建築和生活縮影,樓房是瓦頂,許多店舖是在牆上開一個窗口做生意,關門休息時是用木板封好窗戶的,路上不時看見彝族婦女戴著大帽走過,很有特色,喜愛拍攝的隊員便沿途拍個不停。恐防隊員迷路,負責龍尾的張歡榮留意有沒有隊員墮後於龍尾。走完了古色古香的行人道後,才轉入一條還未完全修建成的公路,這公路的雙程行車線已是混凝土路,但兩旁的行人道部份還未建好,仍是沙石路,行人便在混凝土的公路上行走。
接著下來的步行,便是在這條新修而尚未完工的公路上渡過。
全日路況良好,中午至下午走的新修建的公路,更是易走。午餐後,天氣由陰轉晴,天空上雲層稀薄,陽光猛烈,公路是混凝土路,陽光從路面折射,照得有點刺眼,正是上下交蒸,各種防曬用品如太陽鏡、長袖T恤、帽、毛巾頸巾等便紛紛出籠了。據了解,這條新修建的公路段,剛好在4月15日才正式通車,如我們在未修好路之前經過,還是要走沙石路,遇上車輛經過還是會塵土飛揚的。現在修好了路,我們是走運的幸運兒了。
上午共走15公里、下午走15公里,全日計步行30公里。由漫水灣鎮起步,經瀘沽鎮、石龍鄉、復興鎮,至林里鄉收步,走的路是安寧河谷地區,平路為主,僅上午有約5公里的山路,其餘都是經過鄉鎮、村莊、麥田。這公路也是與成昆鐵路交織平排前進的。
2005年4月22日 (190)(星期五) 天晴
四川省冕寧縣
今早由冕寧縣城乘車回到昨日的收步點林里鄉,繼續沿著新建好的公路向冕寧縣城進發。公路是新建的,還未樹立公里碑,估計這是國道108。公路兩旁是麥田和農家。早上天朗氣清,蔚藍的天空下,陽光是側光、光線柔和,是攝影發燒友們的黃金時間,首五公里步行,酷愛攝影的隊友走得特別慢。
中午時隊伍步行到達縣城,直接步行至入住的冕寧賓館午膳,有機會邊走邊觀看縣城市容,感覺這區域是新開發區,街道整齊清潔,市容美觀。有新的在建民居,城區土地發展得宜。
午膳後,回到國道108繼續前進,公路旁是另一條河流,稱為馬尿河,名稱雖不雅,河水卻是清淨的,相信現在不是雨季,河水量不多,露出河床石灘。下午走的道路,便是沿著這條河向上游進發。中途經過靈山山腳,有另一條公路,通往山上的靈山寺,公路牌上寫著有8公里路程。在這段公路旁,有數間餐館,均以靈山為店名。首位華人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者高行健,其得獎作品《靈山》,是否就是以冕寧縣的靈山作為寫作背景,則有待高先生解說。
走過馬尿河的源頭,翻過一座山,到了山的另一面,開始進入彝族聚居地方。繼續走了約10公里盤山公路,我們來到了曹古彝族鄉,在公路旁的山坡,被開墾成莊稼的沙地,看上去土地貧瘠,農作物稀少。估計此地生活的農民,收入有限,與昨天和今天早上經過的鄉鎮相比,估計這鄉是貧窮的。要改善這鄉經濟狀況,還需下許多功夫。我們在曹古鄉收步,全日計步行30公里。乘車返回冕寧縣城住宿。
今晚上11時,香港無線電視台播放苗圃行動特輯,其中有篇幅介紹助學長征活動,加深香港市民對內地基教育的關注,是苗圃成立12年來的首次,我們的義務攝錄師宇耀忠早在之前的數個分段都隨隊攝錄了許多珍貴鏡頭,會在今次電視特輯內播放。我們全程參加者是人在旅途中,要等分段參加者於4月28日到來與我們會合時才有機會觀看了。
2005年4月23日 (191)(星期六) 天晴多雲
四川省冕寧縣
雖然早上各隊友需要花時間搬行李上車,然後才用早餐,不過大家都是訓練有素,時間掌握洽到好處,於早上7時55分前已在車上就坐,整裝待發,比預定的8時正出車還早。早上離開冕寧縣城,乘車前往昨日收步點的曹古鄉,車程約15公里。約於8時30分開始起步,仍是沿著國道108前行。
在冕寧縣城住了兩晚,今早離開時再多瀏覽縣城一會,我對冕寧縣城的印象很好,這是一個新開發的縣城,街道十分清潔,屬於小而精緻。
早上先走了5公里好路,緩緩上坡。接著開始走上坡路,路面也由混凝土路轉為沙石路,崎嶇不平,加上來往的大客車和超長貨車,捲起塵土飛揚,各隊友戴上口罩或以毛巾掩口鼻而行。這一段塵土飛揚的路段,約有5公里長。
曹古鄉中心,像是新建設的,許多民房的外牆油漆像是新掃上去不久。曹古鄉是彝族人聚居地方,是在政府幫助下,從山上移民來到山下聚居。原本在高山上聚居時,缺水缺電,也缺乏學校設施,生活條件艱苦。在公路旁的鄉民,十分友善,和經過的隊友們打招呼,很主動的詢問我們是做什麼的,要不要到家裡喝杯水。相信平日旅客均是乘客車經過此地,很少有外來人步行經過的,故此我們這支步行隊伍便相當矚目了。
中午在彝海鄉中心午膳,餐館設備簡陋,四桌飯菜,卻要分開兩家餐館來招待,其規模大小,可想而見了。餐館的衛生條件也不好,我到餐館背面的廁所方便時,露天的走廊上,原本聚在地上的蒼蠅成群亂飛。縣衛生部門的工作人員提早到餐館,督促改善衛生,所以我們使用的碗筷是經開水消毒,觸手仍有餘溫。
下午繼續前行,到了彝海鄉,轉入一條通往彝海湖的上山道,走了5公里的山路,來到彝海湖。這是一個處於高山上的湖泊,出名之處是在70年前,主力紅軍路過冕寧縣的彝族地區,為了盡快通過此地區,避免與少數民族發生戰事,延誤了到達大渡河渡江的時間,所以由總參謀長劉伯承主動向其中一支主要的族示好,與這支彝族首領小葉丹成為結拜兄弟,兩人在彝海湖結盟,成為一時佳話,同時也成為中共民族政策的上佳典範。70年後的今天,縣政府正在彝海湖加緊施工修建一座紀念館,目標是在5月12日前建好。屆時會在此地舉行一連串紀念紅軍長征和彝海結盟活動。
收步後,乘車前往石棉縣栗子坪鄉,入住鄉中心的一間賓館。由於住的地方是離開了冕寧縣,在兩縣交界處,由石棉縣團委和公安接應,改由石棉縣公安車帶領車隊前行。乘車途中,遇上下雨,雨勢不大不小。同時也預覽明天要走公路的路面情況,途中看見在急彎位有一部長身貨車出了事故,整輛車翻側躺在公路邊,車前輪也飛脫了,可見這一段是交通事故多發路段,明日步行要加倍少心了。
2005年4月24日 (192)(星期日) 上午天晴、下午天陰有雨
四川省冕寧縣、石棉縣
早上乘車由石棉縣栗子坪鄉出發,各隊員均十分守時,車隊準時於早上8時前開出,前往冕寧縣彝海鄉。繼續前行,仍是沿著國道108前進,中午時經過冕寧縣的最後一個鄉鎮拖烏鄉,在拖烏鄉的餐館午膳。昨天經過的曹古鄉、今天經過的彝海鄉和施烏鄉,都是彝族聚居地區。今天經過施烏鄉中心時,剛好是趕集日,街道兩旁都是小販攤檔,鄉民多穿著少數民族服裝來趁墟,十分熱鬧。喜歡攝影的隊友是大顯身手的機會,拍下許多難得和珍貴照片。
在上午第三節步行途中,接力隊友黃德傳一時不慎跌倒,手腕處腫起,隊醫察看後,恐防手腕有骨折,建議在午膳後乘坐石棉縣的車輛,趕到石棉縣城的醫院去照X光片檢查。我即致電石棉縣團委宋先生,提出這要求,得到他們的協助,下午我們收步後回到栗子坪鄉的賓館休息時,已獲悉黃德傳和隊醫已從縣城返回,檢查結果,黃的手腕骨正常,沒有骨折,大家都安心。各隊友談起此事,大都推測黃兄受傷原因,是他原來配戴眼鏡的,但遇上猛烈陽光時,他換了一副平光的太陽眼鏡,走路時便看不清楚了。
下午再前行多4公里,便到達兩縣交界處,與冕寧縣團委等人握手道別。跟著便進入石棉縣栗子坪鄉。途中經過一條孟獲村,孟獲便是傳說是三國時代,蜀國諸葛亮七擒七縱的孟獲,他是當時彝族的部落首領,他生活活動的地方是栗子坪鄉一帶。這段公路路況是下坡路,公路旁多危險斜坡,容易發生飛石或山泥傾瀉事故。領隊張遠文十分緊張,走在隊伍前頭,邊走邊留意山體狀況,當發現險情和潛伏危險時,即用對講機通知步行隊伍,不要靠著危險山坡而行。最後一節的5公里步行時還遇上小雨,我們冒雨前進,雨勢不大,未至於要到車上取雨衣雨傘,但路面變得濕滑。其中有一段約30米的路段,張遠文更呼籲隊友跑步走過,不要停留。
2005年4月25日 (193)(星期一) 天陰
四川省石棉縣
早上起床感到有點寒意,氣溫約是12-15度。穿上風衣便可應付。仍是在栗子坪鄉的賓館進早餐。然後乘車到昨日收步點,這位置距離栗子坪鄉僅5公里,向著栗子坪鄉前進。昨天下午下了小雨,今天整個早上是陰天,遠山有一層層雲霧圍繞,別有一番景色。栗子坪鄉處於山谷,一條河流為此地帶來潮濕氣候,昨晚洗過的衣物,晾至今早仍未乾,可能夜間有露水。
整天的路況良好,仍是沿著國道108朝著石棉縣方向步行。昨天看見有一條盤山上山公路,還誤會今天要走上山路,事實並非如此。今天我們走的公路是基本向下的公路,過了栗子坪鄉中心,便進入大山區,山上樹木茂盛,空氣清新,有一條南椏河從山上蜿蜒而下,在公路側的山谷流過,現在河水量不多,看見河床的石灘。沿途還是會經過數段危險斜坡,公路一邊是陡斜甚至畢直的山坡,易有飛石墮下,公路另一邊是懸崖,下面是南椏河的亂石灘。如果走得靠近懸崖邊,向下一望,會使人心寒畏高,隊友經過時加快腳步走過險境。
沿著南椏河,有數個小型發電站,發電量多少,未有了解。
據鄉團委介紹,石棉縣人口少,不足13萬人,面積有2600公里,人口密度低,像下午經過的擦羅鄉,人口只有三千多人。今天經過的兩個鄉栗子坪和擦羅,均是彝族鄉,鄉民以彝族人為主。以前的彝人認為在高山上生活比在平地上安全,所以世代都在山上居住,交通不便,現在觀念逐漸改變,願意搬到山下安家落戶。就我觀察所得,移民到山下,分得到的耕地多是沙地,缺乏肥料,農作物收成有限,要改善經濟,還需努力。
全天共步行30公里。整體而言,今天的行程像是春日郊遊般,多見樹木少見人煙,只是整天都是下坡路,早上的最高點與收步的最低點海拔相差竟有900米之多。與不要以為下坡路易走,不像上坡路那樣費氣力,其實下坡時身體易向前衝,要多用腿力抵消前衝力,故此雙腳容易疲勞。收步時,多位隊友都感到疲倦,我是左腳掌掌心酸痛,有隊友說一雙大腿酸痛,有隊友說腰痛,真非旁觀者的感受。
收步後乘車到石棉縣城,入住一家酒店。晚飯時又小雨,當地團委說,這季節的天氣大致都是這樣,日間沒有雨,晚上下小至中雨。
2005年4月26日 (194)(星期二) 天晴
四川省石棉縣
今天又是晴朗的天氣。我們早上乘車回到昨天收步點回隆鄉,仍是沿著國道108前行,今天上午便會經過石棉縣城。早上走的公路,仍是與南椏河平排而行,昨天看見南椏河的河水不多,今天才發現是河邊的發電站截了河水,以人工水渠引河水到發電站去發電,使得剩下來的河水不多。今天我們經過發電站後,看見河水從發電站的人工水渠排出,再次注入河裡,河水量便多了許多。我們昨天和今天入住的玉泉山莊,便在南椏河邊,我住的房窗戶是對正河邊,打開窗戶便聽到洶湧的河水聲了。
我們繼續前行,在上午已經過石棉縣城,看見南椏河河注入大渡河。我們走過了大渡河橋,便正式與國道108說再見了。接著下來的步行路線,是走大渡河右邊的公路,向河上游前行,離開石棉縣城。中午收步時乘車回到縣城入住的酒店午膳。餐後繼續沿大渡河右邊的公路前行,不久便看到河對岸的安順場全景。河兩岸相距約100米,對岸來往的車輛清淅可見,對岸汽車鳴鞍聲也是清淅可聞。
我還記得在大學時一次偶然機會,購得美國記者斯諾著的《西行漫記》,其中有一章訪問毛澤東,談到長征時紅軍來到安順場,雖然紅軍奪取了渡口,但只靠一條船載紅軍渡江,河水水流很急,來回渡人一次需一小時,以這種速度渡土兵,需時達一個月才能把二萬土兵完全渡過對岸。毛澤東找到大渡河上游120公里的瀘定縣,有一條瀘定橋,於是決定派出一支先鋒隊,畫夜兼程,由安順場趕到瀘定橋去。同時,河的右邊則有一支國民黨軍隊,也是趕往瀘定橋去。在晚上行軍時,雙方手持火把照明趕路,也是互相都能看見。70年後,我們再走這一段路,回想《西行漫記》書內描述的片段,現在是看著實景,感受也是實實在在的。
收步後乘車返回石棉縣城住宿。
晚上與縣團委見面,商量明天步行團代表到縣中學做報告會的流程安排。何沛雄和何太太決定捐款購買一批書籍,贈送給這所中學,以豐富縣中學的圖書室藏書,在收步後有縣教育局主任陪同到書店去購書,明天在學校做報告會時順便向學生們宣佈此事。
縣團委書記特意贈送了《石棉文史資料選輯》書籍給我們,共計有五輯,第一輯於1986年12月出版,距今有19年歷史,其餘四輯分別於1988年12月、1990年1月、1992年5月、1997年7月等出版,十分珍貴,謹此致謝。選輯的內容除了紅軍長征經過石棉縣時的回憶錄,還有該縣人文歷史和經濟發展狀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