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3日 星期日

助學長征日記 (2004.12.8-1004.12.14)

助學長征日記

2004年12月8日 (55)(星期三) 天晴
貴州省黎平縣、錦屏縣
早上由敖市鎮出發,約上午8時20分起步。早上氣溫甚低,只得攝氏3度,路邊草都結上霜雪,我沒有帶手套,很快雙手已凍得發僵,惟有插在褲袋取暖,身上穿了一件T恤、一件抓毛背心、一件羽絨、一件風衣,總算是可以抗寒保溫吧!早上步行不久即進入錦屏縣龍里司,離開黎平縣。上午步行15公里,再回到黎平縣敖市鎮午膳,餐後再乘車回到上午收步點繼續,下午要步行20公里至河口鄉,晚上6時50分收步,是出發以來最遲收步的一天。早在出發之前,領隊張遠文已向隊友們講解,今天行程十分艱難,路況很差,汽車有可能在路上,沒法動彈,如果真的發生這些意外時,需要大家幫忙推車。各隊友均心中有數,幸好整天車隊均順利通過公路,沒有發生在泥濘路面的意外。全日步行35公里,之後還要乘一程車才到達河口鄉中心,此時約是晚上7時半,先食晚飯,後回酒店休息。
我們進晚膳的餐館,全幢是木樓房,人走動時木板會發出磨刷聲,我們在二樓進食,如果有人在三樓走動,感覺好像整幢房子都動起來!還感到好像有塵土從天花灑下來,為我們飯加點調味料。晚飯後回酒店休息洗澡,印象所記,我們入住鄉鎮的旅館時,多數要分開兩間入住。今次也是如此。是全隊人要分開兩間酒店,我們入住的一間叫林海酒店,同樣是一幢三層高的木樓房,店主也是住在這樓房內。客房陳設簡單得無可再簡,只有兩張床,有一把掛牆電風扇,時值冬天,當然不需要電風扇了。客房內沒有桌,只有兩張膠坐椅。整幢樓房僅有一個廁所,是在地下,洗澡要用水桶在廁所外盛熱水到廁所內洗。我們還是選擇用生活車設施洗澡。生活車有三個衛生間,可同時供三位隊友洗澡,只是生活車停在離旅館50米外的地方,洗完後還要步步為營地步行回旅館。有了昨天的經驗,今晚還是用睡袋睡覺比較穩妥。在鄉間的生活,便是如此的簡單。
今天尹國營身體虛弱,是第二天休息不步行。此外,張歡榮因肚瀉,也請假休息。兩人上午留在旅店,午飯後一同上車,在車上休息。今天與隊醫了解尹國營的身體狀況。
有貴州全程助走參加者因腳痛,改乘自行車,但我告知這並非全程助走,他也同意改為步行,雖然步履艱辛,也堅持不上車休息,精神可嘉。

2004年12月9日 (56)(星期四) 天晴
貴州省錦屏縣、劍河縣
早上由錦屏縣河口鄉出發,不用乘車往起步點,故約上午8時05分起步。連續數天早上均是大霧,大約到了9時半後,氣溫回升,霧氣散去,又是一個晴朗的冬日。感覺今天早上比昨天暖些,沒有見到路邊草結霜。今天步行的公路仍是沙石路,是錦屏縣通往劍河縣的公路。上午步行不久,即由錦屏縣進入劍河縣的南加鎮。由於劍河縣正修建水庫,許多村莊和公路將會被淹沒,當局正趕工修建新公路,新的公路是在舊公路之上,開路時會有沙石滾下,故當局規定,其中一些舊公路路段只容許每天指定兩節時間讓車輛經過,其餘時間則封閉,讓山上開路,以免發生意外。故此今明兩天的行程有變動。上午步行13公里,之後乘車往南寨鄉繞號村,當地有一所助學長征苗圃希望學校剛於較早前峻工,團縣委特意安排步行團隊到學校出席峻工典禮,並在校長家午膳。
由於路程遠,步行隊伍在上午步行了13公里,便乘車前往繞號村,車隊停在公路旁,我們還要拾級而上,走約1公里的山路,才到達這個苗族村寨。按照苗族風俗,在山腳進村位置,搭起一個竹門,是兩邊有竹,上面的竹枝葉接駁在一起,形成一道門,據說是苗族人歡迎貴賓的隆重方式。竹門前,有兩位苗族壯男身穿傳統服裝,吹奏蘆笙,以示歡迎。這風俗與黎平縣侗族相同。
據團縣委的介紹,繞號村小學校長潘顯文,是一位先進的農村教育工作者,從事山區教育38年,於1988年擔任繞號村小學校長至今,為了鼓勵農民家長送女孩上學,他首先辦起半日制女子班,並在假期為這班學生補課,只用了4年的時間就為這個班授完了小學六年制的全部課程。繞號村小學在潘校長努力下,學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至91年開辦至六年級,成為片區完全小學。許多學生需要寄宿,但學校校舍小,沒有學生宿舍,潘校長把自己家的房子改裝,開闢出女生寢室和男生寢室,使學生不會因為無寄宿而不上學。每學期在潘校長家寄宿的學生有30至50人之多,16年來從不間斷,沒有收學生住宿費。潘校長的太太,一直默默支持潘校長,保證了學生住宿衛生條件。潘校長作育英材,多次被各級政府評選為優秀教育工作者,1994年榮獲全國希望工程園丁獎,2003年被評選為貴州省邊遠山區優秀教師。
午膳後,我與潘校長兩夫婦合影留念,個人感覺,潘校長就像一位純樸的農民,老實善良,不愛說一大堆漂亮詞藻,是實幹型的人。
下午由繞號村的學校出發,走下山羊腸小道回到公路旁,往回路步行,走過一段平路後,開始走上山公路,這條公路是新開闢的,通往新的南寨鄉,至新南寨鄉時收步,約為下午5時30分。入住兩間酒店。這地方是政府為了修建水庫而遷徙鄉民至此地的,一切都是新建築物,有些房屋還是在建中。

附件:《把愛心獻給山區的孩子——記貴州省劍河縣南寨鄉繞號小學教師潘顯文先進事跡》(由劍河縣團委、縣教育局提供)
潘顯文,是一名山區普通的小學教師,自1966年參加工作至今,已有38個年頭了,在他38年的教學生涯中,輾轉於苗嶺鄉間,他先後到過南寨鄉青龍小學、久旁小學、反壽小學、反皓小學和繞號小學教書育人,每到一個地方,都辛勤地耕耘著,灑下了辛勸的汗水。
1988年秋,他懷著一顆為繞號村的教育事業做貢獻的熾熱心,回到繞號這塊貧瘠的土地,為了提高教育的普及率,他成功地辦起了一個20人半日制女子班。為了讓這個班在短期內學到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他先後利用假期為這個班補課520多節。只用了四年的時間就為這個班授完了小學全日制的全部課程。這個班於92年畢業,有9名女生進入了高一級學校學習,這是他為教育事業作出的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結束了繞號村沒有女學生的歷史。
繞號小學原來是個村級辦學點。隨著教育的發展,學校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到1991年,繞號小學開辦到了六年級,成為片區完小,但是由於校舍狹小,沒有學生宿舍,為了能解決宿生的住宿困難,他將自己家裡的房子裝修成既寬敞又明亮的男生寢室和女生寢室。他從不收學生的住宿費。在他家住的學生每學期都是30人到50人之間,最多的學期達58人,按每學期平均40人計,16年來,在他家住宿的學生就達1280人,每學期每生的住宿費按20元計算,共為學生家長節約資金29600元。
他作為學校的負責人,抓好普及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他盡了義務和職責。從90年到現在,繞號小學的適齡兒童入學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教學質量穩步上升,從繞號小學畢業出去的學生,不乏重點學校的佼佼者,如:潘承錦就畢業於合肥工業大學研究生部,潘承毅畢業河海大學,范玉萍(苗族女生)考取了貴州大學,吳世文於2001年以全鄉第一名優異成績考入覬里振華中學…
為了改善辦學條件,優化育人環境,繞號小學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支持下,今年得到香港苗圃行動組織的大力資助,新建了學校教學樓。在建校過程中潘顯文在組織群眾投工投勞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主導作用,新學校的選址,場地的開挖,材料的倒運等。為了落實新學校的地址,倒運材料的方案,他積極的配合村委多次召開會議,在群眾意見得不到統一的情況下,他挨家挨戶去徵求意見,并要戶主簽名蓋章,最後以小數服從多數通過了建校協議。建校所佔用的地,他曾多次跟戶主協商,最後達成協議,建校場地有5所祖墳,有3個戶主,他們不肯遷墳,潘顯文為了學校的修建,他一次又一次地去做思想工作,直到戶主同意遷墳為止,在倒運材料的過程中,村裡無錢,他就以自己今後的工資到信用社去擔保,貸了30000元錢,才能解決倒運問題。在倒運材料期間,他扛鋼筋,搬磚塊,挑窗框,還經常在工地守材料等等,花了不少精力,不計一分報酬。天下雨,為了不讓大水把操場衝垮,他半夜冒雨去排水…。
從新學校開始動工以來,除了上課時間以外,其餘的大多數時間他都到工地上去,一到工地不是搬石頭就是砌坎子,幾乎每天早晚都出入在工地上。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感化了全體村民,在各級黨委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全體村民及全體師生的努力,三層樓9個教室的磚混結構教學樓現已建成,還修起了廁所。560多平方米的操場已經開挖完畢,水泥球場不久就可竣工。
潘顯文一生默默的耕耘著,黨和人民也給了他很多的榮譽。如:從93年國家工作人員實行年度考核以來,11年中有8年被評為優秀;從參加工作以來,他多次受到縣人民政府的表彰,73年被評為州先進教師,并出席州先進教師表彰大會;1993年再次受到州人民政府的表彰,94年業獲全國希望工程園丁獎,2003年被評為貴州省邊遠山區優秀教師,受香港主力電器有限公司表彰,并出席了省委召開的表彰會。
潘顯文一生撲在了山區的教育事業上,一年如一日的工作著,他雖已年邁體衰,但他卻要把這些榮譽當作一根根催人奮進的鞭子,不斷地鞭策自己,要為國家的教育事業奉獻自己的餘熱。

2004年12月10日 (57)(星期五) 天晴
貴州省劍河縣
今早由入住劍河縣南寨鄉的旅館出發。由於當地要在舊公路的山上重新開闢一條新公路,施工期間,不時會有沙石泥頭從山上滾到舊公路上,非常危險,不宜行車和行人,南寨鄉通往縣城的公路中,有一段公路每天只開放兩節時間,故此今早要在封路前趕過去,否則沒法通過,所以今天晨早約8時已起步,依昨日步行上山的原路下山。今天的意外事故特別多。走下山路只走了一半,我走得慢些,與團縣委副書記同行,收到領隊張遠文的口訊,得知我們車隊中的4號行李車出了故障,駕駛方向盤失靈,十分危險,還停留在山上。連帶影響下,旅行社負責人蕭燕乘坐的6號先鋒車也留在山上,等待支援。剛巧團縣委副書記熊小姐在身旁,我向她求救後,她即時聯絡公安,由山下驅車趕到山上,召來維修汽車技工搶修,查明原因,是一口螺絲鬆脫了,終於修理好4號行李車,從山上趕下來。大隊在山腳上車,雖然步行進程延遲了,但仍準備要搶在封路之前趕到前面去。豈料俗語「人算不如天算」,竟應驗在今天,這條公路即將棄用,相信縣政府不會再花錢做維修,是爛路一條,路面崎嶇不平,而且極窄,對頭車經過時,雙方均要慢駛和讓車方能通過。在趕路途中,偏偏遇上一部大貨車停在路中,細看之下,相信是這部貨車超載,車身在爛路顛簸中不勝負荷而發生故障,貨車底盤已斷裂,停在路中,現以千斤頂支撐著,司機不知去向。餘下的空位,僅僅可讓走在車隊最前的5號生活車通過,通過時還碰了路邊的木椿電話線杆,電話線杆搖晃了一下,走在車隊第二位的2號客車,車身最長最寬,沒法通過,各人無計可施,我們車隊其餘的車輛先行通過了,餘下2號車停在公路旁,這次團縣委副書記也出不了主意。後來還是蕭燕跑慣江湖,臨危不亂,知道這木椿已廢棄不用,決定把路邊木椿的泥土鏟開,使木椿向外側傾斜,在鏟泥之前,先要找來電工,爬到木椿上解除故定木椿的鐵線。原來2號車的行李架內,備有各式開路工具,諸如鐵鍬、鐵鏟、木板等,車隊眾司機同心合力,有掘地的、有鏟泥的、有推木椿的、有搬石頭填路的。經過多番努力,這條木椿被推向路邊傾側,2號車剛好與木椿刷身而過,車身絲毫無損,僅是車身的宣傳廣告磨刷損了一些。隊友見車隊成功刻服難關,無不歡呼雀躍。助學長征車隊過了這堵車關,也錯過了通車時間。下一次通車的時間是下午4時至6時,團縣委副書記提出應變方案,建議我們步行往另一個鄉,叫敏洞鄉,約13公里,在敏洞鄉午膳後,再乘車回到封路口等候至4時趕過去。我們同意這安排,團委便先行一步,趕到敏洞鄉安排午膳。隊伍步行至敏洞鄉時,約是下午1時30分,用膳至2時多,原本是休息至下午3時才開車,估計4時前可到達封路處等候。團縣委再建議提早半小時開車趕封路路口,以便排在候車車龍的前頭,以節省等候時間,蕭燕立刻同意照辦。
車隊順利在下午4時駛進封路段,這段封路段更不利行車,車身顛簸不堪,坐在車內有如坐過山車般,各人放在車上的隨身行李東歪西倒,頗有兵荒馬亂的感覺,車外塵土飛揚,路邊堆著一大堆的石塊,是從山上開公路處滾下來堆積成的。此時雖是解封時間,但領隊張遠文仍發覺有石塊從山上滾下,其實還是有風險的。我們用了一個多小時才走完這段封路段。但當日的步行還未完,各隊友下車,正式展開今天下午的步行,其中1號客車竟然在解封的路段上爆車胎,需要停下來更換,來不及趕來與大隊會合。領隊決定不等候1號車的隊員,其他隊友先行開步,1號車趕上來時,車上的隊友才下車與大隊會合繼續步行。此時已是下午5時多,要走18公里,徒步至縣城,走至傍晚約6時15分,天色昏暗,隊友們穿上反光衣或螢光帶,手持電筒照明,奮勇向前。至晚上7時多,1號車成功從後趕上,再有4名隊友下車加入,摸黑前進,尤幸車隊司機開了車頭燈慢駛,為步行隊伍照明。隊友們互相幫忙,結伴同行,互相提醒路面情況,提防滑倒或跌倒。就這樣,一直走到晚上8時45分,終於到達縣城郵政公寓,在此晚膳和入住。今天是自出發以來,發生事故最多的一天,也是自出發以來,最遲收步的一天。全日共步行35公里(恐怕還不止此數,不過沒有精算量度了!)。團縣委書記在郵政公寓守候,也忙了一整天,我們晚膳時,她關心隊友們菜量不夠,還特意吩咐廚房加菜,照顧隊友的生活,無微不至。謹此致謝!

2004年12月11日 (58)(星期六) 天晴
貴州省劍河縣、台江縣
今早由入住的劍河郵政公寓出發,由團縣委書記帶領隊伍步行至縣委辦公樓,與陪行隊伍會合,正式出發,歡迎的學生儀仗隊帶領,一邊走一邊奏樂,為縣城的清晨帶來嘉年華的氣氛。上午走的是新開闢的公路,劍河縣現時有大工程,修建一座水庫,建水力發電站,現時的縣城及清水江流域一帶,將被淹沒,整個劍河縣城將於2005年年底前搬遷至新位置,故此今天早上走的公路是重新建成的柏油路,平坦好走,在貴州走了許多天沙石路,歷盡辛酸,今天早上步行便輕鬆許多了,有點像散步的感覺。中午在清水江邊用膳,主菜是酸辣魚,魚是在江裡養的,很有地方特色。
下午開步走的道路,與上午相比,上午是天堂,下午卻是地獄,下午走國道320線,來往車輛頻繁,客車與貨車爭路,開車司機按喇叭不用成本,大嗚大放,使途人側目且側耳。加上修路,塵土飛揚,各隊友惟有帶上口罩或用毛巾掩口鼻,以免吸入灰塵。下午5時,到達台江縣麻力鄉。兩縣團委交接,由台江縣團委接力支援工作,還有5公里往台江縣城的路要繼續,方完成整天的35公里步行。這5公里路段,隊友仿如進入一個塵的世界,在夕陽照耀下,漫天塵土,遠看像濃霧,歷久不衰,有謂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此地則是塵埃漫天,非一車之力。地上的塵土,印上隊友們的鞋印,每個鞋印均入塵三分以上,堪稱「塵漠」,以比美「沙漠」。至傍晚6時收步,乘車回台江縣城,晚膳休息,隊友趁有餘暇,到縣城中心超市,購買餅乾雜糧,有備無患,供往後數日步行小休時食用。

2004年12月12日 (59)(星期日) 天晴
貴州省台江縣
今天步行路線,是由台江縣城步行至老屯。由於昨日台江麻力鄉至縣城的路況太差,漫天塵土,沒有隊員願意承接昨日收步點繼續步行往縣城,於是今早選另一條進縣城的公路,補回5公里,出發地點也是山路和沙石路,接上國道320,在入住的酒店小休,當地安排學生儀仗隊在酒店外兩旁列隊奏樂,歡迎步行隊伍。上午步行穿過縣城,開始上山的沙石公路,是縣道828,公路起點約在72公里碑之後,步行至第45公里碑收步,時間約是傍晚6時30分,至6時15分後,天色昏暗,必須用手電筒照明前行。全日步行34公里。

2004年12月13日 (60)(星期一) 上午有霧、下午天晴多雲
貴州省台江縣、施秉縣
今早要乘車離開台江縣城的郵政公寓,往昨日收步地點,乘車要用一個多小時車程,所以上午9時05分才開始起步。上午走12公里,到了清水江邊的渡口。途中經過施洞鎮,一個村在清水江邊,是獨木龍舟的發源地。隊友們看見岸上放置的獨木龍舟,長約30米,是用一棵樹幹挖空而成,每年的農曆6月16日,均有獨木龍舟競賽。昨日經過老屯鄉的一個村,則是苗族姐妹節的發源地。隊伍在清水江邊乘渡船過江,對岸是鄰縣施秉縣。隔河已看見有數百名施秉縣馬號鄉的學生在河邊列隊等候。中午出席了馬號鄉希望小學落成典禮暨助學長征進入施秉儀式。貴州省團委副書記、省青基秘書長等均專程到來,參加這項儀式。原先的計劃,是不清楚這學校距離步行路線多遠,故回覆僅派出數位參加者作為代表參加,後來知道學校便在步行路線經過的路旁,距離上午的收步點僅約200米,隊伍即將收步進午餐,故答應縣方團委要求,全體步行隊成員出席這希望小學落成典禮。
午膳後約1時30分繼續行程,下午步行20公里,剛起步時有6公里的良好公路,豈料好景不長,即轉入一條縣道822,這是沙石路,公路在山上盤旋而行,有上有落。有兩位隊友見到有小路捷徑,便抄小路而上,屢勸無效。經一番思量,我選擇在晚餐時,向全體隊友講述羅開富在20年前重走長征路,在貴州黎平所遇到的意外,望隊友們引以為戒,日後不再圖一時之快而冒險行捷徑。
為何隊友走捷徑危險?原因是我們設計整個步行行程,是在公路上步行的,沒有假想參加者走山路,我們要求各縣提供救護車,也是在公路上行駛,沒有登山救護隊,也沒有假定救護車上有擔架可用。假如隊友步行時發生意外,可立即向公路上救護車的醫護人員求救,受傷者可盡快得到醫療,但如果隊員在山路上受傷,首先需要隊友和醫護人員走山路到達傷者位置,參扶傷員爬山走到公路上,方可作進一步救治,受傷者的傷勢會因未能及時救治而惡化,所以走捷徑的危險的行為。
晚上收步後,乘車到一小鎮,入住鐵路公寓,這是供鐵道員工出差工作時住宿用的,有飯堂設備。洗澡到公眾浴室,浴室設施和香港的公眾泳池浴室類似,勝在熱水供應充足,有暖氣,洗浴時不會感到寒冷。住在鐵路員工宿舍,也是一個新體驗。

2004年12月14日 (61)(星期二) 天晴
貴州省施秉縣
昨日的收步地點是雙井鄉,今天早上由鐵路公寓乘車到昨日收步地點,繼續向施秉縣城方向前行,中午途經楊柳塘鎮,再到我們今早離開的鐵路公寓午膳。下午繼續步行。下午走完整條縣道822,轉上柏油路,才比較容易走。車隊選擇在油站停下來,作為大隊的休息點,此時看看這五部車,風塵樸樸,車身都是塵土,司機趁在油站的好機會,為汽車洗刷一番。全日步行34公里,到施秉縣城時,要找我們入住的酒店,這個賓館太新,是訓練警官中心,甚至縣團委也未知這個訓練中心接受外界投宿。
施秉縣城甚具規模,我們在黔東南州步行,一路經過黎平、錦屏、劍河、台江等縣,感覺上施秉縣城比其他四縣為大。
我們由楊柳塘鎮走過來,路上經常可看見小型客車由縣城開往火車站的。由施秉縣城至火車站,需要乘車走我們步行經過的公路,約13公里,可算十分遠了。
施秉縣近年開拓旅遊業,號稱中國漂城,鼓勵遊客到施秉縣玩漂流。境內著名河流舞陽河(「舞」字旁有三點水的,電腦沒有這個字)、杉木河。舞陽河分上舞陽和下舞陽兩段景區,遊客乘船遊覽舞陽河,可欣賞河兩岸峽谷風光。杉木河漂流同樣可欣賞兩岸峽谷風光,施秉縣的旅遊介紹,稱之為「生態環境遊熱點,被譽為礦泉河,中華第一漂」等。另一著名景區是雲台山,施秉縣人自許,雲台山的風景不亞於黃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