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學長征日記
2005年1月5日 (83)(星期三) 上午天陰、下午有陽光
貴州省赤水縣
今天的行程是原定的1月6日行程。
早上在元厚鎮入住的鎮旅館用早餐,乘車往昨日收步點,約8時15分已起步,整日沿縣道向赤水市方向進發。途中經葫市鎮,收步點是丙安鄉。上午出發地點是縣道380第51公里碑附近。中午收步地點,選在我們午餐地點,以節省時間。我們今日步行的公路,是沿著赤水河而行。過了葫市鎮後,有一條新修好的公路,編號為縣道378,仍是沿著赤水河而行,公里碑數是承接的。至下午5時前收步,到達第22公里碑,全日共行30公里。
途經丙安鄉時,順道參觀了一座古鎮。這古鎮是舊丙安鄉中心,座落在赤水河對岸,以往過河需靠船渡,在2002年剛建好一條吊橋,現在來往交通方便許多。據當地人介紹,1935年紅軍長征經過赤水時,林彪領導的紅一軍團,便是駐扎於丙安縣的古鎮內,當年的紅一軍團,是在此地渡過赤水河。在古鎮的一所房子,門外有木牌標明「紅一軍團軍團部駐址」,可惜當地沒有整理紅一軍團在此地活動資料和展示出來,僅僅看到一個門牌,未知是否與林彪在文革時作惡多端有關。
上午氣溫回升,約有7-10度,雖說赤水地勢低,約海拔200-400米,氣溫比習水縣為高,但公路與河水甚近,天陰加上潮濕,還是感到寒氣襲人。下午終於迎來陽光,氣溫繼續回升,步行半小時以後,身體發熱,各隊友又忙於脫下厚衣,此時完全感覺不到是冬天,收步後乘車到一家鄉鎮級賓館入住,可惜房間內沒有空調,沒有暖氣,日落後氣溫持續下降,真是愈坐愈凍,還是趁天未黑時沐浴、再動用睡袋過夜為上策。
赤水市是縣級市,人口不多,約30萬人口。據說是貴州省最早一個由縣升級為縣級市的地區。赤水河河名由來,是由於在赤水市一段,河兩岸是紅色和褐色泥土,土質鬆軟,容易被雨水沖到河裡,河水因而變紅,於是名為赤水。
和遵義市其他縣區一樣,赤水市團委也公開招募陪行志願者,他們是在職成年人。人數約有十多人,他們與我們步行團一同走赤水市一段路,共三天多。志願陪行者沒有走長途步行的經驗,沒有留意穿著的鞋和襪是很講究的。經過昨日下午的17公里步行,有數位志願者的腳上已起了水泡。今天午餐過後,要找我們的隊醫處理水泡。有一位志願者,他穿的鞋太緊了,下午他乾脆赤腳步行,毅力可嘉,但不應鼓勵,赤腳在公路上步行,很容易受傷的,例如踢到石頭、或被地面上的玻璃割傷、人多擠迫時被別人踩到腳面等,屬高危險行為。
赤水市氣候很適合竹子生長,故有竹鄉的美譽。我們沿途看見鄉村有小型作坊,製作竹筷,放在地上,相信是曬乾工序,應該還有一個消毒工序,才可包裝附運吧。據陪走志願者介紹,赤水市現正建一座紙張廠,以竹為原料,生產紙張,以供應國內銷售,他們做了市場調查,目前全國每年均要進口紙張,需求量大,相信這紙張廠建成後,不愁銷路。
赤水市城區,是位於赤水河邊,過河即進入四川省合江縣。我們預定於1月7日上午由今天收步點繼續前進,經過赤水市城區便進入四川省瀘州市境內,之後有18天是在四川瀘州和雲南昭通步行,預定於1月24日再次回到貴州的仁懷市。
2005年1月6日 (84)(星期四) 天陰
貴州省赤水縣
今早由入住的林家舖子(賓館)乘車,向城區進發,至大同鎮下車,步行不久,即進入一個古鎮,古鎮內的街道狹窄,地板是石板條,僅供行人或馬車行走,兩旁是古舊的木屋或石屋。據說這古鎮的歷史比昨日經過的丙安古鎮還要古老,在這裡拍清末民初戲,最適合不過了。
出了古鎮,轉入縣道382,繼續前行。走了6公里後,來到一分岔路,向右再步行3公里,便來到四洞溝景區。赤水市人把瀑布稱為「洞」,這四洞溝即是有四個瀑布,每個瀑布相距約1公里,一來一回,便是8公里路。景區內可說是曲徑通幽,氣候潮濕,竹林茂盛。在此地我首次看見當地人經常談及的一種古老植物「桫欏」(普通話念疏羅),桫欏的外形是一株主幹,在頂部有樹枝和樹葉向四面散開,樹葉像放大了的含羞草。這種植物早在恐龍生物出現的時候便已有,是食草恐龍的主要食糧,赤水市的潮濕溫和氣候,特別適合桫欏的生長,故此直到今天仍有這植物,可說是植物界的活化石。在四洞溝裡足足走了2小時有多,才經過了四個瀑布和返回。行程緊,也來不及買些紀念品了。
午膳後,再乘車回到分岔路口,向左方的公路繼續步行11公里。這裡正在修一條公路通往四洞溝,通車後,遊客由正門入口遊覽完四個瀑布後,便可直接乘車返回,無需再步行回正門的入口,省卻4公里的步行。這段路人跡稀少,使我聯想到在這裡生活的農民,可以是自給自足,完全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發生什麼事的。
至4時45分收步,全日步行28公里。乘車往赤水城區,過了一條大橋,即進入四川省合江縣九支鎮。入住藍天大酒店。感覺床舖濕冷,還是學昨晚的經驗,用睡袋睡覺最穩妥。
據陪行的志願者介紹,赤水市城區與九支鎮交通往返方便,相隔一條赤水河,有時過了赤水河對岸,接通手機來電,便算了作長途漫遊電話!九支鎮的樓價比赤水市區便宜,許多赤水市城區的人喜歡搬到九支鎮住,在赤水市區上班,所以有赤水市人說,兩地的關係好像香港和深圳市一樣。
2005年1月7日 (85)(星期五) 上午天陰、下午間中有陽光
貴州省赤水縣、四川省合江縣
上午由四川合江縣九支鎮乘車,過了赤水河便再次身處貴州境內。上午車隊返回前天(1月5日)的收步地點縣道378第22公里碑處,繼續步行。今天又多了20多名志願陪行者,他們是赤水市的電力公司的職員,身穿公司制服,很有團隊精神。上午步行15公里,收步地點便是昨日往四洞溝景區的公路口,在赤水河旁邊的一間餐館進膳,菜之一是河魚湯,魚是產自赤水,味道鮮美,讀者有機會請到赤水一試。
下午繼續前行,不久即步入赤水市的城區,由於即將離開貴州進入四川,省青基會副秘書長和赤水市黨政領導官員在城區歡迎,共同步行約100米,來到通往四川合江的橋上,臨別時,赤水市官員送給每位步行者一支木製龍頭手杖,作為紀念。謹借此機會向貴州沿途各市縣團委、公安交警、醫護人員和支援我們步行的人士致謝!由12月4日至今,我們在貴州生活了34天,當中發生了許多難忘的事情,值得每位步行者細心回味。按行程編排,我們將於1月24日重臨貴州土地,重臨地便是中外馳名的國酒茅台之鄉—仁懷市茅台鎮。
過了赤水河橋,四川省各級人士列隊歡迎步行隊伍步入四川。迎接我們的有四川省青基會副秘書長蔣英小姐、合江縣團委書記和合江縣九支鎮政府官員。稍作停留後,我們繼續前進約8公里,到達盤龍村收步。乘車回九支鎮住宿。
晚上有時間,找來赤水市贈送給我們隊員的書籍《紅軍長征在赤水》,由中共赤水市委宣傳部編印,內容有介紹紅軍長征在赤水地區的幾場重要戰役,紅軍四渡赤水的握要介紹,文中談及一些地方名,是我們步行隊伍曾經過的地方,讀來增加一份親身經歷。
2005年1月8日 (86)(星期六) 天陰大霧
四川省合江縣、瀘州市納溪區
今早8時許在四川省合江縣九支鎮出發,乘車到昨日收步地點,是九支鎮盤龍村起步。早上8時的天色仍然昏暗,晨早有微雨,到起步點時,天氣轉為大霧,像是進入白色的世界。全日均大霧,空氣很潮濕,間中有霧水,頭上和身上衣物均沾上霧水,是名符其實的一頭霧水,連手上拿著的照相機機身也沾了霧水,是濕凍的天氣,是自出發以來最潮濕的一天,上午基本上沒有拍照。
今天步行要與中午用餐配合,所以上午步行20公里,下午步行10公里。上午剛開始的7公里是以上山路為主,接著是有上有落路段。起步時的路段是混凝土路,路況良好,車流量少,走得輕鬆。過合江縣五通鎮後,繼續前往瀘州市納溪區。有多段路面是封了一半在維修,僅餘一半公路讓車輛經過,幸而來往車輛少,我們的車隊沒有遇上塞車。繼續前行,路況轉差,遇上約4公里的泥漿路,在天氣潮濕的情況下,路面沙土成為泥漿,重型車輛經過壓下深深輪胎軌跡,路面凹凸不平,隊友要加陪小心步行,避開泥和避免滑倒。來自瀘州納溪區的團委和媒體記者,在泥漿路上迎接我們,見證我們步行的艱辛。
旅行社在一年前探路時,所遇到的困難比現在更大,泥漿路段比現在更長,當時探路車在泥漿裡,張遠文和蕭燕要下車搬石頭來填泥,真是寸步難行。現在我們能按正常速度前進,已是好運之至了。我們曾在遵義市買了褲管套,遇上今天走泥漿路,原是大派用場,偏偏我們夫婦沒有時間從行李中找出來使用,走完一天路後,二人四條褲管上泥跡斑斑,好像做了一日泥工,又要找時間洗褲了。
中午在納溪區打古鎮政府用餐,鎮上居民看見有我們的車隊,很感興趣地圍觀,我們隊友趁午飯後尚未起步的時間與鎮上居民閒談,介紹我們此行目的。
下午起步前,合江縣團委書記馮小姐與我們道別,她將乘公共客車返回合江縣。她今天上午一直陪同我們步行,捱了20公里路,走了4小時,十分難得。下午2時起步,感覺氣溫比上午還低些,至4時10完成整日行程。收步地點是白合鄉,鄉民夾道歡迎,當地建有一所中學,相信是初中學校,建於五、六十年代,經歷多年風雨侵蝕,現經納溪區政府視察後,確定為危房,限令要折卸重建,白合鄉民自發捐款,籌得約數萬元,鄉鎮政府撥款約十多萬元,目前還欠60萬元建校經費缺口,這次鄉民知道助學長征步行團路經此地,希望步行團能給予援手,誠意邀請步行團到學校視察。然而我們是步行團隊,考察學校的工作,由苗圃派出工作組來負責,之前已到納溪區考察了另一所學校,香港苗圃初步通過資助,目前是跟進工作。我對於白合鄉的請求,只能說一聲愛莫能助了。
在瀘州地區公路兩旁景物,與貴州赤水市所見大異其趣,由昨天至今天,公路兩旁多是田園農村,當地人盡量利用每一分土地耕作,可說是地盡其用。
瀘州以釀製瀘州老滘白酒出名,我們僅是在瀘州市的南部邊埵地區步行,沒有經過釀酒區,嗅不到釀酒區的特有酒糟味。
2005年1月9日 (87)(星期日) 天陰、上午有霧、下午間中有陽光
四川省瀘州市納溪區、永縣
早上在入住的川州賓館,用了早餐,即乘車往昨日收步地點納溪區白合鄉,於上午8時30分起步,繼續沿縣道納赤線向西前進,上午步行15公里,下午步行15公里,全日共行30公里。
上午沿納赤線縣道步行約12公里,到達護國鎮,隨即轉入國道321,今天餘下的行程便是在這國道321上奔波。上午轉入國道不久,當地團委引領我們到護國巖參觀。護國巖的緣起,是滿清政府被推翻不久,大總統袁世凱復辟帝制,蔡鍔在雲南發起護國運動,聲討袁世凱,當時朱德是護國軍的一名旅長,帶領軍隊與袁世凱的軍隊在四川瀘州納溪區棉花坡打了一場硬仗,護國軍擊敗了袁軍,袁世凱不久一病不起,復辟帝制一事,往後也再無人問津。瀘州當地人民紀念此場護國戰爭,便在此地石壁上刻上「護國巖」三字,另立石碑,上有「救民水火」,作為紀念,此戰爭是1916年,距今有89年歷史。回想過去百年中華,政治觀念急劇轉變,由封建皇朝帝制,變到民國共和,再變到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我認為過去百年的轉變,比秦國併吞六國,使中國進入封建統一國家的時空更為急劇。護國巖現已成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午仍在護國鎮川州賓館用膳,下午仍是沿著國道321向南而行。步行抵達永縣江門鎮,步行經過我們入住的富強餐旅館,繼續前行多數百米,便到達收步地點。於下午5時前完成今天行程,返回酒店休息。
永縣團委通知我們,原定在1月13日行程,其中一段由黃泥至分水有十多公里路,整條公路都被掘爛了,車輛無法通行,人若勉強步行,泥漿深可及膝,徒步穿過是十分危險。但這日如果不能到達分水,則影響了1月14日由永縣分水進入雲南威信縣的行程,雲南威信縣屬昭通市管轄,苗圃過去四年在昭通四縣進行大量資助,昭通市團委已做好迎接步行團進入威信的宣傳準備,而且已和我們溝通好宣傳活動計劃,故此我們必須於1月14日步行進入威信縣。今天傍晚我和蕭燕與瀘州市團委、永縣團委會面,專門商議此事,蕭燕建議由永縣取道宜賓市興文縣,進入雲南威信縣,所經公路是否可行,還留待永縣團委與各有關部門查實,結果留待下回分解了。
2005年1月10日 (88)(星期一) 天陰、小雨
四川省永縣
今天很早便來到起步點,8時05分已開步,仍是沿著國道321線向永縣城方向而行。全日步行30公里,中午收步點亦是我們中午用餐地點,也省了乘車往返餐館與收步點的時間,上午11時半已等著吃午餐,下午12時半繼續步行,至下午4時許即完成整日步行,乘車往永縣城,入住永賓館。
這兩天在國道321上步行,實需要全體步行者步步為營。今天整日間中有小雨,幸而雨勢不大,各位隊友只需穿風衣防小雨,無需穿雨衣或打雨傘。這段國道一直是雙程每邊一條行車線,路面比昨天更濕滑,彎多路窄,有時上坡,有時下坡,路況多變。來往的重型貨車和長途公共汽車甚多,有些超長貨車,裝滿貨物,狀似超載,像龐然巨物在身邊風馳電掣刷身而過,我們恐防車輛滑坡,或剎車時車尾橫掃,也提防車輛超車時發生意外,各隊友以單排沿公路右側行人線前進。這行人線也極狹窄,而且行人線路面都是濕泥,容易滑倒,所以我常常踏在白色行人線上前進,隊友間也很少交談,我們的步行行列也盡量縮短,方便互相提醒,也方便公安協助我們前進。交通警察向我們說,這段國道每天皆有交通事故,原因是上坡下坡彎位特別多,外來的司機不熟悉路況,開快車便容易出事了。這兩天走的國道321,是自出發以最危機四伏的路段,也是自出發以來步行行列走得最整齊、最小心翼翼的一段路。
2005年1月11日 (89)(星期二) 天陰有小雨
四川省永縣
休息日。住在永賓館。
今天早上在賓館,細意翻閱赤水市贈閱的《紅軍長征在赤水》(中共赤水市委宣傳部編製),介紹1935年紅一方面軍經過赤水市,在習水縣和赤水市發生的數場戰役,內附紅軍四渡赤水的日誌,還有當年紅軍將士的回憶錄,當中一位陳昌奉寫的《毛主席長征在土城》一文,補充了毛澤東在習水縣土城居住時的資料。陳昌奉是紅軍長征時期毛澤東的警衛員,他文章說:
毛主席是1935年1月26日到達土城的,在土城住了兩天,28日傍晚離開。
毛主席在土城時,住在中街愛華綢緞鋪後面偽鎮長的房子裡。這幢房子是小三合院,有左右廂房。毛主席住的是正門進去右邊廂房。用兩根板搭上一塊門板作鋪,墊上少量的稻草,鋪上子,面上鋪一塊白布墊單。蓋的是四斤重的被子,睡覺時把棉衣搭在被子上。室內安了一張方桌,上面放了一個文件包,一盞馬燈。這裡既是寢室,也是辦公的地方。
房後有一塊長條形的小壩子,壩子邊是一個崖壁,岩壁上有兩個洞穴。當時考慮,為了毛主席安全,兩個洞穴準備作防空洞用。住房的左邊有一道山溝,溝邊長滿小樹叢,山溝直通山頂,便於隱蔽疏散
毛主席當年在土城的住房以及愛華綢緞鋪,早已拆毀了,在原地新修了土城衛生院的門診部和職工宿舍。舊房雖拆,但崖壁上的洞穴至今還在,它是一個最好的見證。
回想數天前的1月4日我們經土城鎮,當地民眾帶引我們專程繞道到舊鎮步行,去參觀毛澤東在土城的住處,所看見的崖洞,是準備作防空用的,毛澤東無需在崖洞內屈蛇。
我們步行團由1月4日土城鎮開始走的路,是四渡赤水時期,道路迂迴曲折,從黔北走到川南瀘州,將要跑到雲南昭通的東北角,再折返四川、貴州,重覆兩次途經遵義縣,南下經過貴陽市的烏當區、白雲區、花溪區,直至3月15日離開貴州進入雲南為止。如此迂迴曲折,也可反映出當年紅軍的兵不厭詐,不讓國民黨軍隊捉摸到紅軍的真正意圖,終於擺脫數十萬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穿越雲南,過金沙江進入四川北上。
午膳後和陳誠勵到永縣城轉了一圈,賣些日用品。找到一間西餅店,享用一杯咖啡,久違了港式下午茶,這咖啡西餅讓我們重溫一下。
今日蕭燕去探路,以決定明後兩天行程,1月14日要由分水鎮進入威信縣。晚餐時還未見蕭燕回來,想是路況難行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