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作者為06-07年度苗圃年報撰寫的工作報告,內文談及近期會務發展遇上的困難,及發展方向。]
回顧前瞻
回顧2006-07年的苗圃會務發展,頗像英國作家狄更斯著《雙城記》所描寫的特定境況:「這是最好的時代,這是最壞的時代,這是智慧的時代,這是愚蠢的時代;這是信仰的時期,這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這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之春,這是失望之冬…」
本年度苗圃獲得了星島報業舉辦的「傑出領袖獎2006」評選為「社區及公共事務」組別的獲獎機構。這是香港社會各界對苗圃人過去14年所作的努力的認同與肯定。而同時,苗圃亦面臨內部人力資源短缺的困擾,數位執委會成員已是連續數年肩負著同一崗位,付出了巨大的個人家庭和事業的代價。這樣的局面,很難說是可持續發展的。再者,本年度職員流失問題嚴重,總幹事及數位職員的辭職,使苗圃職員梯隊出現青黃不接現象。大部份的職員在苗圃服務年期不足一年,由於欠缺熟悉會務經驗,在跟進會務上出現了短期困難,服務質素難以保持,需要努力改善。
今年茶馬古道步行活動順利地完成。這是苗圃創會以來第三次籌備且順利完成的大型步行籌款活動。這三項大型步行活動先後為:1997年2月至6月舉行的「行路上北京」,2004年10月至05年8月舉行的「助學長征」,及007年4月至6月舉行的「茶馬古道」。而且本年度的助學善款收入是歷年最高的,達到三千八百萬元。全年度的活動參加者過逾三千人,進一步在香港社會各界推廣了助學訊息,強化了苗圃助學品牌。另一方面,苗圃會務發展不平衡。籌款後的資助和跟進工作量是有增無減的。肩負落實資助工作的國內服務部急需有經驗的地區幹事,也同樣面對人手不足的問題。要改善資助流程,提高效率,便要將原來由義工負責的工作移交給全職的職員去完成。會務行政成本便不得不增加。
中國政府近年推行「兩免一補」政策,務使全國農村地區的適齡兒童能獲得九年義務教育,提高人口質素。很自然地使普羅大眾聯想到今後苗圃對初中生和小學生的學雜費資助應逐年減少,很快便不用再做學生資助了。然而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目前西部農村地區適齡學童上學不用繳交各種費用了,但寄宿生的生活費用補助,仍是主要靠地方政府撥款來解決。苗圃長期資助地區是屬於國家重點扶持縣(又稱為國家級貧困縣),地方政府在財政赤字壓力下,無力負擔全部中小學生寄宿的生活費補助。而同時上級政府又提高了學生生活費補助標準。苗圃在下年度(2007-08年度)的學生資助金額不降反升,達630萬元,增幅接近一倍。苗圃來年更要加強定期捐款的助學收入,以追上這部份的資助。苗圃恐怕要花費更大的力氣去宣傳,才能夠讓捐款人明白以上的情況。
近年中國經濟力量增強,不斷加大了教育經費投入,反映出國家教育政策處於急劇轉變之中。苗圃正面對前所未見的外部環境轉變的挑戰。需要有心有力的會員構成一個穩定的董事局核心,製定出有前瞻性的發展策略,繼而需要執行部門(執委會及各部)將發展策略落實。過去數年苗圃的董事決策層變換過頻,除了不利政策的延續外,對於突變的外圍環境反應遲緩。如安於現狀,恐怕將在兩三年間落後於形勢,變得被動地回應問題,而有負社會各界對苗圃的寄望。
我參與苗圃有十年歷史,從實踐中逐漸探索出,苗圃的核心價值是在於建立起一個助學平台,讓各界關心國家教育的人士能站在這個平台上去盡展所能。使用這平台的人,可以是捐款者、是活動參加者、是活動籌委、是地區幹事、是全職職員、是苗圃核心團隊等等。
展望未來,苗圃的使命除了努力籌款去進行資助外,還肩負起傳播助學訊息的使命,以感召廣泛市民加入助學行列。傳播的地域,更不限於香港一地,而應放眼全中國。我們還要使未來的助學平台更寬更廣,這需要各位苗圃人的共同努力。
2006-07年度執行委員會主席
梁建華
聯絡電郵:leungkwj@netvigator.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