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學長征日記
2004年12月15日 (62)(星期三) 天晴
貴州省施秉縣
今天是休息日。昨晚到達施秉縣城,入住的賓館是新開張不久,團縣委書記也說還未知有這家賓館。今天早上活動,兵分兩路,有8位隊友跟隨團縣委幹事到國家級風景區雲台山參觀,欣賞自然風光。我和兩位隊友張遠文和于明麗,跟隨縣教育局長和團委書記到牛大場鎮,視察助學長征資助重建學校項目。這所學校即將竣工,教學樓主體工程已完成,還差安裝門和窗,和外牆粉刷,正門還未裝上學校名,功德碑還未立。據以往經驗,我們專門到教學樓屋頂去,看見有裝隔熱磚,屋面有去水和排水設計,還裝有避雷針,以防雷擊。總的印象是好的。後來留意到,貴州容易發生雷雨,以後步行時要加倍留神了。
我們探訪完這新校施工進展後,順道到舊校舍去參觀,了解到當地有許多學生家離學校很遠,要步行數公里山路才到學校,所以上午開課時間是10時半,學生要自備饅頭或飯團,在校午膳。下午繼續上課,放學後再步行數公里山路回家。有些窮學生,只能早上多吃一點,中午在學校不進食,捱到放學回家才食晚飯。求學之難,可見一斑了。
之後回酒店途中,經過一所仲華希望學校,縣教育局長邀請我們到學校參觀。這學校位於城關鎮白塘村,同時也是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基地,一校多用,學校還掛上城關鎮白塘村家長學校、城關鎮白塘村農民文化技術學校等招牌。據教育局長介紹,全施秉縣共有25個遠程教育實施點,由香港地產商李嘉誠捐贈所需電腦及衛星天線設備。這裡一個教室,內有電視、VCD播放機、音響設施,課室內可坐約40人,大約每星期均有一日上課,內容頗多樣化,計有樹果種植技術、烤種植技術、安全生產知識、衛生健康知識、農村實用法律法規、沼氣池建造管理、食用菌培殖、水稻病蟲害防治等,培訓對象分為村組幹、黨員、群眾等三類,形式一是觀看VCD光碟、一是專家授課,相信是專家親臨教室講授吧!另有一資料室,設有個人桌上電腦,我們參觀時,看見電腦正運行著,用來下載多媒體教材。電腦對正的牆上,貼著一個表,列出經常瀏覽的網址,撮要有全國黨員幹部教育網、貴州希望網、貴陽黨員幹部遠程教育網、遵義黨員幹部遠程教育網、黔東南州遠程教育網、畢節遠程教育網、貴州農經網、
貴州農業信息網、貴州鄉鎮企業網、貴州氣象網、貴州價格與收費網等十數個網站。電腦是使用衛星上網接收訊息的。我從事電腦軟件開發和售後支援服務多年,明白操作電腦上,是經常會遇到問題,需要有專門技術人員支援,方能保證順利操作的,所以留意到這個表的下面,特地列出施秉縣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程教育試點工程設備維修站(點)電話、縣遠教辦維修站電話及負責人姓名、縣教育局維修電話及負責人姓名、城關鎮遠程辦維修點電話及負責人姓名和手機號碼。相信這是必須的。我想到的問題是:網站內容,多不勝數,鄉村幹部如何知道有那些遠程教育教材是合適的呢?
2004年12月16日 (63)(星期四) 天陰
貴州省施秉縣、黃平縣
今早由酒店出發,步行路線是由施秉縣城前往黃平縣城,連接兩縣城的公路是省道306,由施秉往黃平縣城為34公里,但我們早上由酒店步行到公路、及收步時由公路再步行到酒店的路程,肯定不只1公里,故全日共計步行35公里,至晚上6時20分到黃平縣城的民政賓館收步。今天全日是在柏油路上步行,沒有難度。只是有隊友感覺昨天休息了一天後,今天步行35公里反而更容易疲倦,人真是很矛盾啊!
今天在路上看見了兩宗交通意外事故,一輛客車在下坡轉彎時失控,整座車翻側停在路邊,我們路過時,車內沒有人,未知有沒有傷亡。另一輛貨車在往施秉縣城的下坡路上失事,整輛車翻側,撞毀了燈柱,貨車後輪也飛脫了出來,看來是貨車司機下坡時高速轉彎做成的。
早於8時05分即開步,上午步行16公里,再回到施秉縣城的警官培訓中心午餐。下午於1時15分開車往上午收步點繼續行程,再前行2公里,即進入黃平縣境內,黃平縣政府官員代表在縣界處等候歡迎,有小學生為步行隊伍獻上紅領巾,創新之筆是有學生儀仗隊獻上詩朗誦。少數民族少男少女身穿民族服裝歡迎我們。黃平縣60%人口是苗族人,故此我們看見歡迎隊伍中有苗族的民族服裝,苗族和侗族的例不虛發儀式是請隊員飲攔路酒,這是步行者的必答題。以前在通道縣、黎平縣、劍河縣看見吹蘆笙的都是男士,還以為這樂器是男士專利的,今天卻首次看見有男有女一同吹奏蘆笙,有喚然一新之感。今天的一個驚喜是第一次看見一個從未見過的少數民族「革家人」(「革」字是有單企人旁的,電腦內碼,不論是繁體Big 5大五碼或簡體GB國標碼均沒有這個字!),他們身穿的民族服裝與苗族不同,但「革家」並沒有被國務院列入全國56個民族內,僅是作為苗族的一個支流。曾有民族學家親身到黃平縣研究,發現革家人的語言、服飾、生活習慣等均與苗族不同,故同意「革家人」應為另一少數民族,但由於國務院不通過把革家列為一個少數民族,故當地人談及「革家民族」時只稱為革家人,不稱為革家族。據黃平縣旅遊局職員介紹,全國約有5萬革家人,其中2萬人在黃平縣生活。傳說革家人是后羿的後代,革家少女頭上戴的帽,帽背像太陽圖案,並插上一支髮簪,據解說是寓意一支箭射到太陽,這與后射日的傳說吻合。革家人少男頭上戴上飛禽羽毛,使人感覺有威儀,我的直覺是革家人是尚武的民族。
今天晚上,在縣城入住酒店晚膳後,團縣委專門安排一場「苗革風情晚會」,表演苗族和革家族的歌舞,大隊盡興而回。這次是第一次聽到苗族少男用蘆笙吹奏出一首悅耳的樂曲,之前在通道、黎平、劍河等縣,聽到少數民族壯男用蘆笙吹奏的,僅僅是一些簡短的音符,以表示歡迎客人到來的意思,是非常單調的,我還以為蘆笙只能奏出簡單的音符,今晚算是大開耳界了。
團委贈送了一套介紹黃平縣的書籍給我們部份隊友,閱讀這書籍,可加深了解黃平縣的風土人情,歷史背景。在此謹表示謝意。
2004年12月17日 (64)(星期五) 天陰、下午有雨
貴州省黃平縣
上午8時出發,但首先步行至縣高級中學,出席一項歡迎儀式。正式由黃平縣城出發時間,其實是9時15分。上午走18公里,尚有約7公里才到舊州鎮,收步乘車前往舊州鎮一家賓館午膳,大隊今晚也是入住這家賓館。午膳後乘車返回上午收步點,繼續向舊洲鎮進發,由縣城往舊州鎮的公路,都是柏油路,一出縣城,公路便盤旋上山,走來費力,約走了3公里上坡路才轉為平路和下坡路,整日的行程,都遇到上下坡路。不要以為柏油路好走,便掉以輕心,我們上午步行途中,正好遇上5號生活車停在路邊,原來是輪胎被刺破了,要換輪胎,這是車隊進入貴州以來,第五次輪胎破了,機器尚且如此,在路上徒步的艱辛,可想而知。
過了舊州鎮中心約1公里,轉入一條縣道,編號縣道816,卻是泥石路,這裡有一個荒廢了的舊軍用機場,是民國抗日時代建設和使用的。解放後沒有再使用。我們和黃平縣的志願陪走者在舊機場合影留念。
今日轉入這條泥石路不久,便開始下雨,雨勢時大時小,遠處還有行雷閃電。隊友在之前的休息點已收到將會下雨的消息,部份隊友連忙穿上雨衣或張開雨傘。我們乘坐2號車的隊友,卻由於2號車在休息時未能趕上來,故沒有取雨具備用,此時頗為狼狽。幸得徐惠森多帶了6件輕便雨衣,一解燃眉之急。至下一休息點時,太太在車上找來雨衣,下一節步行才好些。氣溫是下降了些,我們勝在步行保持體溫,還有雨衣也可發揮防風保暖作用,今天冒雨步行還未感到寒氣襲人。
今日收步點是松洞鄉。乘車回舊州鎮,入住五洋賓館。未入到房間時,對鄉鎮的酒店不抱大希望,還以為房間內設備因陋就簡,到房間後反而有點驚喜,房間設施和黃平縣城的賓館一樣,房間內有衛生間,備有熱水洗浴。當然,廁所是蹲廁的,經過兩個月的蹲廁訓練,是習以為常了。
隊醫蘭應波見步行隊冒雨步行,恐隊友著涼,特意吩咐賓館廚房煮薑湯,供隊友晚飯前飲用,以驅寒暖胃,很細心。今天已有數位隊友精神狀態不佳,容易傷風感冒。
據領隊張遠文的經驗,步行者經歷了兩個月的長途步行,體力和抵抗力會下降,此時期容易生病,要保重身體。
2004年12月18日 (65)(星期六) 天陰大霧
貴州省黃平縣、瓮安縣
今早由黃平縣舊州鎮乘車往昨日收步點松洞鄉。到達起步點時,當地鄉民已在恭候,開設茶水站,慰勞步行隊伍。
昨天下午一場雨,提醒隊友們今天也可能會下雨,各人早有準備,穿上雨衣或帶了雨傘上路,上天卻跟我們開了一個玩笑,今天只間中有些雨粉,但一整天都是大霧,今次我們親身體驗什麼叫如墮五里霧中,幸好天氣並不算很寒冷,約是攝氏十度左右,步行了30分鐘後,身體熱起來,更不覺寒冷。走在山路上,能見度只得數十米,霧最濃時能見度只有十米,迎面而來的車輛,要走到很近處才看得見,幸好這山路彎多,司機們均小心翼翼地駕駛,並經常號,步行隊伍路龍頭和龍尾隊員互相呼應,提醒有車來往,隊友們互相提醒,忌遇上貨車超載,在山路上收掣不及、又或滑輪胎,發生交通意外。
縣方派出的救護車,一直跟隨在隊伍尾後,一旦發生意外,即可向救護車上的醫護人員求救。當然,我們希望救護車上的醫生護士無事可忙啦!
約上午9時開始步行。一開始便是13公里的上山路,走得十分吃力。走完13公里,便到了黃平縣和瓮安縣接壤地方。由瓮安縣團委、公安及醫護人員接手做支援工作。這條公路在瓮安縣境內,是編作另一條縣道。再向前步行2公里,到了老墳咀鄉牛坡村助學長征苗圃希望小學完成上午步行,計15公里。瓮安縣政府一早有代表在兩縣交接處迎接我們。到了學校,隨即舉行一個歡迎儀式,這所學校是助學長征活動籌募善款來援建的,現已峻工建成,尚待苗圃派工作組前來驗收。這次助學長征步行隊伍途經此校,真是難得的機遇,縣鄉各級政府官員和校方十分重視,除了官員致辭外,還安排了幾場舞蹈表演。之後,大隊在學校的其中一個課室午膳,是大窩飯,很有特色,各隊友吃得津津有味,勝過在餐館用膳。
下午走的路,主要還是上山路,經永和鎮,至魚井村收步,當地又稱白水河村。下午的路況,比上午的更差,沙石路變成泥漿路,泥濘崎嶇,泥漿黏在鞋上,使步行時愈走腳愈重,剛開始遇上泥漿路時,各人還小心翼翼地避開泥漿,但到後來,可說避無可避,黃昏日落(漫天大霧,當然看不見了,只有在心中想象黃昏美景),天色漸昏暗,惟有放膽大踏步衝過泥漿陣了。至傍晚6時40分完成整天步行,共計上午步行15公里,下午步行20公里,全日合計步行35公里。乘車前往瓮安縣城,入住天馳賓館,大隊在賓館行經之處,帶來山上的泥漿,但見泥頭鞋印,不好意思了!
2004年12月19日 (66)(星期日) 天晴
貴州省瓮安縣、遵義縣、遵義市
早上由瓮安縣城往昨日收步點白水河村,承接昨日的泥路,還有3公里要走,之後踏上柏油路,通往縣城。縣城具規模,一條主街約有3公里長。上午繼續步行,至銀盞鄉,午膳地點正是上午收步點,上午完成了16公里。午飯後,計劃是2時正起步,走19公里至深溪村收步的,但此時接到縣團委通知,瓮安縣鄰縣發生事故,恐防瓮安縣會受影響,為了保證步行隊伍人身安全,縣政府要求步行團盡快於今離開瓮安縣,趕到下一站遵義縣或遵義市住,行程也要更改了。與領隊張遠文和後勤大隊長蕭燕商量,決定取消下午的步行,全隊返回縣城,收拾行李和退房。大隊乘車回到酒店收拾行李,司機趁空檔時間去加油,因為有150多公里路要走,至下午3時半離開瓮安縣城,向遵義方向而行。
中途經過江界河大橋,橋下是著名的烏江,此烏江不同項羽自刎地的烏江。公安車停下來,示意請我們下車觀看。這大橋是單拱式橋,靠河兩岸的高山作為橋,以跨度計是世界第二大橋。70年前主力紅軍渡過烏江的江界河渡口,距離此橋約2公里遠。橋距河面約有50米高,站在橋面,遙看烏江流域,河兩岸均是高山峽谷,沒有較為平坦的地方可以讓人車乘船渡過。20年前中國經濟日報記者羅開富到江界河時,還未有建橋通車,仍是靠人力划船擺渡。當年有謂4不開,即漲水不開、枯水不開、夜裡不開、船壞不開。羅先生過了江界河渡口,就要走.5公里山路,爬坡上山。現時建有大橋,來往交通方便了。有小販在橋上售賣此大橋照片,1元1張,我買了6張留念。
到遵義縣交界處時約是4時許,要在此等候遵義縣人員來接應。蕭燕要安排今晚晚膳和住宿,決定不用等候交接,先行跑到下一個鄉鎮團溪鎮去安排,準備今晚在團溪鎮住宿。由於這次變動太快太急,正在前路茫茫之際,遵義縣團委和縣政府官員到來,又很熱情地動員了鄉親父老來歡迎,可惜歡迎隊伍來得不是時候,我們只相盡快開車前往下一站,和明確餘下數天的行程安排。兩縣人員交接工作,貴州百日行的4位隊員還要搬行李過車,轉乘遵義縣的支援車。約5時繼續開車,到團溪鎮已是晚上7時半,蕭燕安排我們晚膳,並且已和遵義縣、遵義市的支援人員初步定好行程,宣佈今天晚上再驅車前往遵義市,入住新近開業的港澳大酒店。受影響的行程共4天,將安排在遵義(縣)另找4條公路向四方八面方向步行,猶如輻射狀。每天步行34公里,以補回由瓮安至遵義市的130公里路。
2004年12月20日 (67)(星期一) 上午天陰、下午天晴
貴州省遵義縣
上午8時離開遵義市港澳大酒店,乘車往遵義縣。今天的行程並非原來的計劃,步行路線由遵義縣團委代為選定,全日走18公里,上午走16公里,由南白鎮(縣城附近)起步,經三岔鎮至尚稽鎮。中午返回三岔鎮政府午膳。晚上到遵義縣城,入住縣政府招待所。在招待所餐廳晚膳。
途中經過尚稽鎮,看到幾幅標語,十分有趣,也很有意思。一是「不怕搬遷 不怕挖祖墳 就怕氧化鋁廠建不成」,這幅標語,橫跨在公路上,來往的車輛和行人必然看得見,兩邊用水泥柱支著,十分牢固,估計是鎮政府要遷徒農民,以徵用土地來興建一間氧化鋁廠。今天下午再經過一處地方,看見有許多新建房屋,如果是鄉民自己發家致富建新居,估計也不會有這麼多鄉民一齊致富吧,應該是集體移民,由他鄉遷徒至此地,再建新家園!經陳誠勵與當地陪走人員了解,證實了這些新建房子,是安置受新建的氧化鋁廠影響而要遷徒的鄉民。
從旁了解,昨日瓮安縣為了步行隊伍安全理由而要求我們盡快離開瓮安縣往遵義縣,未經證實的原因是為了興建水電站,要遷徒鄉民,但鄉民不滿意搬遷的賠償,又或者到了新移民地區後,不滿意當局安排,引起治安問題。據省青基會人土說,目前在貴州省各地,均有許多地方在建水電廠。由此可見,遷徒鄉民是有許多方面要為鄉民著想,才能順利推行的,否則便會激起民忿民怨。
另一幅是鎮政府的宣傳畫,內容是鼓勵一孩政策,內文如下:「凡男滿60週歲,女滿55週歲,符合生育政策的獨女戶,可享受養老金每人每月100元;兩女絕育戶和獨生子戶,可享受養老金每人每月50元,並享受醫療保險;獨生子女戶,每月發放5元保建費。」這是當地政府定的很具體的生活補貼方案,以保障高齡農民的生計,去改變農村傳統的「養兒防老」思想。這是我第一次看到這樣具體的社會保障政策。
2004年12月21日 (68)(星期二) 天晴
貴州省遵義縣
今天是休息日。
下午到遵義會議會址參觀,再到紅軍山參觀。
遵義會議,是紅軍長征途中一次重要的會議,會址原是貴州一個軍閥柏輝章的住宅,紅軍進佔遵義時,軍閥和家眷當然早已離開了。會議會址的建築,很有地方特式,感覺上是中西合璧的。當年住在會議會址的中共領導人,有博古(秦邦憲)、周恩來、朱德、彭德懷等。當時的軍事顧問李德,則是住在會址相鄰的另一座建築物內。毛澤東在遵義會議期間,尚未上升到主要領導位置,他與張聞天、王稼祥三人住在離會址數公里遠的另一棟樓裡。今天沒有去參觀毛張王三人的住處。我早在今年二月份到貴陽與貴州省青基會商議籌辦助學長征活動期間,曾與中國青基會副秘書長楊曉禹到遵義,預先參觀了遵義會議會址,和到毛澤東住處參觀。
遵義會議在中共黨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所以許多中國重量級的領導人曾到來參觀學習。當年召開中共中央擴大會議的會議室,僅是一間狹小的房間,歷史的轉折,便是在這個小房間裡發生。
紅軍山是一個紀念紅軍戰士公園,內有一個紅軍醫護員的銅像,是紀念紅軍進駐遵義市期間,一位醫護員為當地老百姓治病,救死扶色,深受百姓擁戴。在紅軍徹離遵義時,這位醫護員因救護當地人而掉隊,被國民黨士兵殺害了。當地百姓把他埋葬在郊外一座山上,解放後在埋葬他的地方樹起「紅軍墳」石碑,並製作了一個銅像來紀念他,鑄造銅像時,沒有考證醫護員性別,鑄出了一位女兵來,後來才證實這位醫護員是男性的,不過遵義人覺得還是保留女紅軍的形象好,更突出愛心和關懷。這情形,好像傳說中觀音本是男性,但中國化了的觀音變成女士,以慈悲心普渡眾生呢!
2009年8月23日 星期日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