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3日 星期日

助學長征日記 (2005.8.10-2005.8.15)

助學長征日記

2005年8月10日 (300)(星期三) 天陰
甘肅省慶城縣、華池縣
今早離開慶城縣城,行程30公里,將會離開慶城縣,步進華池縣的。早上起步點,是在縣城邊上的三岔路口。縣政府和黨委等領導十分重視,專程來到起步點與全程隊友一同起步。縣城的一家超市為表示支持,也動員了員工來陪行,並且送來飲用水,供隊友在步行時飲用,謹此致謝。今天是沿著省道202而行。約在中午時到達玄馬鎮。
這兩天多了中央電視台新聞節目的記者到來做採訪。中央台教育與科學頻道(CCTV 10)的「公益行動」欄目更派來記者和攝錄師隨隊拍攝,直至我們走到終點吳旗縣,有數天時間時常見面了。
下午到達華池縣悅樂鄉,收步地點距離華池縣城仍有30公里遠。完成步行後乘車前往華池縣城,入住縣政府賓館。
在華池縣的公路上,沿途常見縣政府樹立的宣傳廣告牌,其中一個是「《軍民大生產》從這裡唱遍全國」,《軍民大生產》是一首歌曲,是歌頌在抗日時期,八路軍和農民一起墾地種田,生產自救。另一個廣告牌是「這裡是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誕生的地方」,是1935-36年紅軍在華池縣和保安縣建立的革命根據地,再一個廣告牌是「這裡是新中國婦女解放的典範——劉巧兒的家鄉」,是1940年左右的事,再走著又看見一個廣告牌「這裡是北宋名臣范仲淹戍邊安邦的地方」,至今相距八百多年,再走著又看見一個廣告牌「這裡是中國第一塊舊石器出土的地方」。這些廣告牌可幫助外地人多點認識當地的人文歷史,如果感興趣,可再向當地詢問了解。

2005年8月11日 (301)(星期四) 天陰有雨
甘肅省華池縣
我們在華池縣是沿著主要交通幹線步行,經常會看到縣政府樹起的宣傳廣告牌,介紹當地的革命傳統,是我們經過的眾多個縣中最重視宣傳的縣了。
上午步行途中,經過一個村莊,有「劉巧兒舊居」,可讓隊友內進參觀訪問。香港隊友多不認識這段典故。在公路旁的宣傳牌上,寫有「反對封建包辦婚姻的先鋒」,大概可猜到八九分。到劉巧兒展館前,細看碑文,解說如下:
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陝甘邊區華池縣城女青年封芝琴為爭取婚姻自由,反對由父母媒人包辦,要與青梅竹馬的青年結婚,為此而與父母打官司得直,有情人終成眷屬。1943年延安的解放日報刊登此案例,盲藝人韓起祥據此創作了陝北說書《劉巧團員》,44年隴東教員袁靜在此基礎上編成劇本《劉巧兒告狀》,56年長春電影製片廠將新鳳霞主演的評劇《劉巧兒》搬上銀幕。劉巧兒的反封建禮教和包辦婚姻的形象,得以在全國廣為人識。
生活在現代社會的香港人,崇尚婚姻自由,很難想像60年前的中國農村情況。中國傳統有所謂三從三德,農村婦女觀念守舊,服從父母之命,媒勺之言而嫁人,是天經地義的事,在上世紀四十年代初的陝甘邊區,女青年封芝琴敢於為自己幸福而反對傳統禮教,是思想上的大飛躍,相信是受到中共革命思想的精神感召了。近年國家推動紅色旅遊,有革命傳統的人和事跡也再次宣傳開來,華池縣政府在2003年修建「劉巧兒展館」,當年爭取婚姻自由的封芝琴女士,如今仍健在。今天她在展館與我們隊員見面,拍照留念。
下午當步進華池縣城時,縣團委組織了一隊秧歌隊和一隊腰鼓隊來迎接我們進縣城。秧歌隊員是清一色十二、三歲的小女孩,身穿粉紅色綢緞傳統服裝,一手持彩傘,一手拿羽扇,走得溫文爾雅。腰鼓隊員是清一色青少年男孩,頭上束有白毛巾,身穿白衣白褲,再有紅布將小鼓縛在腰間,在路上邊走邊打腰鼓,步伐時快時慢,充滿陝甘的西北豪邁風情。如果讀者有看過電影《黃土地》,大概可想像這兩支腰鼓隊和秧歌隊所帶來的濃厚氣氛了。全程隊員的步伐全部放慢,跟在腰鼓隊的後面,沿途兩旁都是圍觀的市民,場面像過時過節的會景巡遊般。隊伍由縣城邊一直走到我們入住的賓館才完成,大約有半小時之久。各位隊友感受到華池縣人的熱情迎接,更把握機會拍下秧歌隊和腰鼓隊巡遊的情景留念。

2005年8月12日 (302)(星期五) 天陰有雨
甘肅省華池縣
今天早上離開縣城,縣政府及黨委等地方領導專程到我們住宿的賓館送行,並致送紀念品給隊員留念,是當地手工藝品繡香囊,掛在頸項上,很別緻,各隊友領香囊後拍照留念。昨夜至今早曾下雨,街道還是濕的。幸好開始步行時沒再下雨,省了持著雨傘或穿雨衣而行。早上直接從賓館出發,穿過縣城區,接上省道202,朝陝西省吳旗縣進發。這條省路起點即是兩省交界處。走16.5公里至省道202的第4公里碑處收步,即距離甘陝交界處仍有4公里,留待明天與分段隊員一同步行。
收步後即乘車前往陝西省吳旗縣城,入住民樂大廈,在吳旗縣城享用午餐。分段隊員於昨天到達西安,由於人多,要分乘兩班航班,在西安市住宿一夜,今早坐長途車趕來吳旗,中午在延安市停留進午餐,下午繼續乘車,可說是路途遙遠,途中遇上堵車,遲至晚上約9時才到達吳旗縣城,分段參加者人數眾多,一間酒店賓館容納不了,需分別入住四間酒店,用餐也需分開三間餐館用膳。分段參加者內,有數位是全程隊友的家屬,報名參加這最後分段,前來與全程隊友見面。所以眾多全程隊友一直在翹首等待,盼能早日和分隔多月的親人會面。當得知分段隊友到達縣城,並且先到餐館享用晚餐時,立刻趕到餐館去,和親友訴說別離情,見面的情景,使整個餐廳都沸騰了。

2005年8月13日 (303)(星期六) 天陰
甘肅省華池縣、陝西省吳旗縣
今天是首先乘車由吳旗縣城返回華池縣的收步點,朝著吳旗縣方向步行20公里,也正式走完了甘肅省路段,步行進入最後一個縣。今晨很早便要起床,6時要到餐廳吃早餐,預計6時半便開車出發。原因是想在上午走完今天的行程20公里,避免下午在炎熱高溫暴曬下步行。分段隊友未必能一下子適應西北高地的夏季氣候。儘管計劃是6時半開車,但參加者人數多達230人,又分開在三間餐廳用膳,上車後點人數也費時,加上有分段隊友感到水土不服有肚瀉,要上廁所,也拖延了出發時間,結果遲了20分鐘才開車。車程約60公里,路況良好,返回昨天收步點,約是上午8時半,華池縣的助走者早已在場等候,看見我們的隊伍忽然間由30人增至230人,恐怕也未能習慣了。今天是分段隊友第一天步行,開步之前要做熱身運動,由分段副隊長辛建生帶領。
這分段是行程的最後一個分段,參加者將和全程隊員一起走三天,一同走到全程終點,見證這項公益創舉的完成。參加人數踴躍,200人的名額很早便爆滿,香港籌委們了解到吳旗縣城的住宿條件有限,不敢增加名額,否則參加人數可能增至250人以上。


2005年8月14日 (304)(星期日) 天陰
陝西省吳旗縣
今天早上起床時間比昨天稍遲,但仍是早至清晨6時起床,6時半早餐,7時正出發。昨天早上分段乘坐的大型旅遊車在縣城的主街轉彎困難費時,吸收了昨天經驗,縣公安特許我們車隊不用依單程路方向而行,由公安車帶頭逆單程路方向離開縣城。早午晚三餐用膳地點不變,仍是分開三間餐館進食。所以三大組人員召集上車費時,也多用了時間在互相溝通上,今天出發時間仍比計劃遲了15分鐘。
今天仍是步行20公里,完成步行任務後仍乘車返回縣城午膳。早前已和縣團委預約,下午3時安排分段隊友到縣城附近的學校去探訪,所以爭取在上午12時半之前多走些路,如果未能完成20公里步行,則留給全程和接力隊友去完成,分段隊友先乘車返回縣城午膳。
昨天下午分段隊長、副隊長和我開會,回顧昨天步行秩序和節奏,總結經驗,發覺每5公里一次小休的安排,每次召集均耗時。決定今天改為8公里大休一次,步行5公里時,支援車隊停在路旁,後勤工作人員將飲用水和生果放在路旁,參加者可自行取用,也可排隊用生活車上的廁所,步行隊伍不在5公里位置停留,仍繼續前進。用了廁所的隊友,如與大隊龍尾脫節,則乘支援車趕上來。今天早上集隊準備出發前,還需向全體參加者講解這項新措施。
正式起步前,分段隊友還設計了一個別開生面的開步禮,以人龍搭成一條隧道,每位參加者都要彎著腰走過這條人工隧道後才正式起步,夠歡樂氣氛,只是步行時間又緊張了些。
上午的步行速度也很理想,能保持每小時5公里步速,新的大休安排也起到節省休息後集隊時間,至中午12時半,已完步行了17.5公里,分段隊友到此收步,乘車回縣城午膳,全程和接力隊友繼續,再走餘下的2.5公里,之後也乘車回縣城午膳。
香港籌委安排了亞洲電視和有線電視記者和攝影師參加這分段步行,沿途拍攝步行情況,並且和各隊友做採訪,下午到學校探訪,也趁著這機會訪問我夫婦倆人。

2005年8月15日 (305)(星期一) 天陰
陝西省吳旗縣
上午6時30分起床,7時早餐,7時30分開車。雖然是比昨天遲了30分鐘才出發,但仍是十分早。由於參加人數多,各分段車長點齊人數才開車,至8時30分才正式起步,朝著吳旗縣城進發,上午步行17公里,要在12時30分前到達吳旗縣城外圍的廣場,方能完成步行任務,還要二百多名隊友乘車返回縣城午膳。縣方確定於下午2時正在這廣場集隊,列成步行人群方陣,步進縣城內的長征廣場,縣公安局亦定於下午2時30分起封路,以便步行方陣順利通過縣城主街。如果上午步行遲了,下午的安排便會被打亂,所以上午的步行是十分緊的,我特地作了應變方案,如果上午步行至12時半仍未到達外圍廣場,則惟有提早收步,車返縣城午膳了。
今天的小休方式,仍採用昨天的方式,步行5公里位置時,支援車隊停下來,供應水和生果,隊員可用生活車上廁所,但大隊不停留。用完廁所的隊友,如果與龍尾相距頗遠,則乘車趕上龍尾。整個上午只安排一個大休時間,是在起步後約8-9公里遠的一所學校。
今天上午是陰天,沒有猛烈陽光,清風習習,各隊友走得算是輕鬆,冒汗少,步行會輕快些,基本上能保持每小時走5公里的步速,很理想。數位走得辛苦的隊員,到龍尾時也很合作,願意上救護車休息或被送到龍頭,正是從頭開始。
這三天來,分段參加者要分開四間酒店入住,用餐也只能安排在三間餐廳,很難集中起來做宣佈,所以一直未有機會向分段參加者介紹每位全程隊友。上午我和分段隊長伍國強溝通好,選擇在今天上午大休時間向分段步行者介紹每位全程隊友,好讓新的努段參加者認識,餘下的旅途可自行找全程隊友交談。
到達縣城外圍,大約還有1公里便到廣場時,已遙遠看見縣城建築物,想到全程隊員經歷了十個月風雨,終於即將到達終點吳旗時,激動不已,淚盈於睫。到達廣場前,全程隊員要趕到龍頭去集中,然後步進廣場。按旅行社的安排,選定了這廣場作為全程的終點。如以每天走20公里來算,下午還有3公里步行,至縣城內的長征廣場才是全程終點。大隊約於下午12時30分到達廣場,女兒梁嘉欣今天是擔任龍尾掃尾工作,是最後一位隊員進入廣場,她激動得淚如泉湧,和其他人分享說:「終於看見每一位參加者都平平安安地到達終點了。」
早在前天晚上我出席了吳旗縣的抵步禮工作會議,已感覺到差不多吳旗縣各政府部門都總動員起來,為了今天下午的抵步禮而努力。下午的吳旗縣城,可說是萬人空巷,商店也顧不了做生意,街道兩旁站滿了圍觀的人群,歡迎步行隊伍經過。我們列成每排8個人,全程隊員走在最前,接著是當地各級黨政領導、十省青基會代表、苗圃請來的嘉賓、接著是全程的後勤人員、接力隊員、和分段隊員等。這一段路有3公里長,但走得很慢,大家都像參加嘉年華遊行般,走了一半路,更有當地組織的秧歌隊和腰鼓隊帶頭,鑼鼓渲天,氣氛熱烈,各攝影記者爭取有利位置拍照,有的跑上帶頭的鑼鼓車上拍照攝錄,有的走到兩旁屋宇的三、四樓去拍照,各顯神通,拍錄下這難忘的歷史一刻。
在長征廣場內,早已坐滿了當地市民,等候隊員們的到來。據縣政府統計,在場人數達九千人之多。最先縣方做方案時,向中國青基會報稱估計參加今天抵步禮的群眾有三千人,中國青基會回覆時,擔心這廣場聚集人員過多,疏散時易出意外,要求減少現場人群。但吳旗縣方回覆是欲罷不能,反而加碼至九千人,可見當地人民踴躍程度。
兩家主辦機構均派出要員專程趕來吳旗。苗圃董事局主席蔡兆明早於昨天已飛抵西安,晚宿延安,今早乘車趕來,剛好在下午2時30分左右到達,加入步行方陣內。中國青基會新任秘書長涂猛也於昨天到達吳旗。
後記:翌日人民日報海外版首頁頭條新聞,便報導助學長征隊伍完成305天步行到達終點,並刊登了我在終點激動地與隊友擁抱的照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