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9日 星期六

總幹事筆記 (2009年4月)

【本文寫於2009年3月】

每期苗圃天地是於上月初截稿,所以執筆寫本文時是3月初。
「512助學行」步行籌款活動的籌備工作已如火如荼地進行,定於3月15日在九龍公園舉行啟動儀式,開始接受市民報名參加。多謝社會人士的支持鼓勵,有信報財經新聞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曹仁超先生、香港天文台長林超英先生、著名演員張家輝先生接受本會邀請成為活動大使。張家輝先生長期支持苗圃,曾隨工作組到雲南山區探訪,並拍攝了一輯宣傳片。本會籌辦首屆助學長征時,張家輝先生既是活動大使,也和太太關詠荷小姐一同參加江西分段步行,這些往事還歷歷在目呢!曹仁超先生和我認識了十多年,曹先生在專欄分享投資實戰經驗時,經常勸勉讀者捐款支持公益事業。有謂身教重於言教,曹先生將著作版稅收入捐給北京農家女實用技能學校(註),幫助進城打工的農村婦女獲得謀生技能。林超英先生曾應邀出席行路上廣州2009起步禮,致辭勉勵參加者,現再接再勵成為512助學行大使。謹向三位表示衷心謝意。來自社會各界的支持,還有為港人增光,踏足珠穆朗瑪峰的鍾建民先生;資深時事評論員劉銳紹先生等,同意擔任名譽體能顧問和分段名譽團長,以示支持。
宣傳推廣部舉辦的「苗圃青年大使計劃」已進行至第三屆,苗圃傳統是籌委需自行籌募活動經費,以達至自負盈虧。每屆青使籌募活動經費均是大難題,今屆尤甚。籌委們突破思維,辦起四次街頭籌款。和以往街頭籌募助學善款不同,這是為青使計劃籌募活動經費。在籌委和青年大使的奮發圖強下,迎著經濟逆境,籌款成績續有增長。成績得來不易,青使計劃籌委們會加倍珍惜。
和各位讀者分享一個真人真事:一位貴州學生數年前隨父母來北京醫病,嚴重的眼疾令他不能長久地對著書本,他希望北京的醫生能醫好它。在京期間就讀的是農民工子弟學校。學校辦學條件簡陋,在政府下令查封下多次搬遷,後來竟搬到八寶山人民公墓旁,因租金便宜。很多孩子轉學了,因為家長們說不吉利。他卻沒走,因為這校學費便宜。在這所狹縫中生存的學校他幸運地遇上了一位好老師。沒有她的幫助,他不會認識到學習的重要,不會由一個剛進校門成績倒數第一的壞孩子變成一個年年考第一的優秀生!其後他回到貴州家鄉繼續學業並參加高考,以全區第一名的成績考上了全國一流大學。捧著入學通知書的時候,他說他最想感謝的是曾教過他的金老師。到北京後他去探望母校,想向曾是他班主任金老師說聲「謝謝」!可惜為了生計金老師退下教壇,去家鄉的一間超級市場賣東西去了。他說這消息令他很傷感,很心酸!他說金老師不應該賣東西,她應該繼續教孩子,他說農民工子弟其實跟所有的孩子一樣,他們缺少的只是一份關愛……
這是工作組員陳誠勵到北京考察兩所受資助的民工子弟學校時聽到的,更認識了這位來自貴州的大學生。每次我回想時總不免有茫然惆悵感覺。2008年中總理溫家寶在「研究制訂《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會議上說:「一個孩子成為一個有用的人,最難忘的應該是老師,特別是啟蒙教育的老師。」如何留住有心教學的老師,多培育人才?總理也說過,有一位好總理不如有一個好制度啊!

歡迎各位對會務提出意見,我的聯絡方法是:手提 94325239,中國手機13113809649,電郵 johnny.leung@sowers.org.hk。Johnny梁建華。

註:無獨有偶,我現為北京農家女文化發展中心的義務理事之一。曹先生是透過內地出版界人士介紹而認識農家女技能培訓學校,繼而長期捐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