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9日 星期六

思維漫步--風物長宜放眼量

【本文寫於2007年9月,為競選董事而寫的文章】


我通過實踐(曾擔任過兩屆董事,其中一屆是副主席),總結了目前當董事的「苗圃怪圈」現象,是怎樣的呢?就我個人觀察,多少苗圃英豪當選成為苗圃董事後,步入以下心路歷程:
蜜月期:滿懷鴻圖大計,見到每個苗圃人都認為是好人;
磨合期:發現個人的理想與目標與各董事、執委、幹事之間存在分岐,需努力去消除理念上的差異;
困難期:與其他苗圃人的合作上,出現難以消除的差異:從理念、到價值取向、到工作路徑等產生紛爭,合作出現裂縫;
失望期:感覺到理想與現實鴻溝太大,感到苗圃人不像剛當選時那麼可愛了、不像那麼可敬了;
辭職不幹。
於是下一年度再次有另一批苗圃新人類登場,又重覆上述週期。這種選董事制度是缺乏效率的,事倍而功半。總結心得,如果董事在當選之前已有良好的合作伙伴關係,在當選後當然更有效率和默契。所以曾有不止一位苗圃資深會員和我談到選董事制度時,提出了以內閣式選舉來取代目前的獨立式參選方式。

以內閣方式選舉董事,讓董事候選人在競選時或更早時已開展組閣工作,尋求有共同發展理念的會員入閣,所以內閣成員間有共同的目標理念,且有合作默契。在競選時已有政綱供會員認識,在當選後推行政策也有預期性,讓執行部門有清晰的發展方向和努力目標。董事局內則省卻了從前的磨合期,運作更有效率。政策穩定性也會能加強各名譽理事和長期大額捐資者對苗圃前景的信心。

我們認為苗圃從一個小小的助學團體發展至現在,在每一方面均比數年前跨越了一大步。發展至今,已不能再沿襲十年前制定的所定立的架構制度。要與時並進,我們認為苗圃現在需要有一個具備長遠發展視野的董事局,為本會策劃未來發展,並且推動執行部門將政策落實。惟有如此,本會方能在現有的成功基礎上再上一個台階,方能更有效地實踐本會的助學使命。否則,本會將只能在不停地重覆以往所做的事,滿足於現狀,原地踏步,將苗圃獨特的開拓進取精神消磨殆盡。

目前隨著會規模愈來愈大,我們一群熟悉會務的會員,更感到責任重大。我們看到了苗圃面臨著的風險,但一般會員卻毫不察覺的境況。我們提出修改會章,不幸地被一些「凡事先持反對意見」者的惡意標籤責難,在會員間產生互不信任的緊張氣氛。長此下去,苗圃變成了是非爭之地,而忘了助學的宗旨和使命,實愧對苗圃前輩,愧對社會各界的期望。

上期(七人聯合競選資料第二期)會員黃文生一文說:「當你投票支持某人,即表示你不單只應為某人的經驗及能力能符合本會董事局的人選要求,並且認同某人的行為及處事作風。」所以今屆會員投票時,不可不慎。只是,一個人的真實性格如何,是很難在一兩次的演講中表露出來的。惟有透過和其他會員義工的合作,真我個性才會顯露。所以苗圃選舉制度的出路,還是改行內閣選舉制為佳。一名會員是否已具備董事的品格和資歷,從他能否和其他會員合組一閣,便可見一斑。

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董事局?這是關心苗圃發展前景的會員所必須考慮的問題。我嘗試列出以下一個比較表:

稱職的董事局
董事局成員之間有良好及互信的合作基礎,決策有效率。
董事局具有領導能力,製定清晰明確的發展路向。定出長期政策,使各部幹事和職員明確努力目標,更有效地達成組織使命。
董事局內部的團結,能使各捐資者、名譽理事、和內地合作伙伴對苗圃有信心。

不稱職的董事局
董事局成員之間互相監察制衡,難以達成共識,決策欠效率。
董事局內意見紛紜,決策過程左搖右擺。難以領導前線各部推行會務。基層部門僅能按現有模式自動運行,欠創新,且互相牽制。
董事局內意見不一,激化矛盾。使名譽理事失去信心,長期捐資者卻步,內地合作伙伴疑慮。

各位會員慎重看待自己手上的選票,每人的投票選擇,合起來便會決定來屆董事局的格局,我們願意見到一個良好有效的董事局,或是一個紛亂的董事局?會員也要為自己的投票決定負責。

我個人願意參與苗圃會務,獻出個人時間精力。參選時也難免有顧慮。如果所有參選者均出線成為下屆董事,我們將要面對一個不停糾纏於是非爭的場所,董事局內難以達成共識,是最不願見的情況。而且,董事人數過多也會影響董事局議事效率。正如上期歐豪寫的一篇「珍惜董事青春」,各董事均是犧牲了個人寶貴時間來參與會務,時間有限,應花在有益有建設性的助學事情上。這樣才是物有所值。如果董事們的時間是用來應付內部的監察制衡,光是內部爭拗已耗費精力,忘記努力實現組織使命,則是「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真冤哉枉也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