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8日 星期五

流徙的課桌--小草與陽光

【本文寫於2006年7月】

記實作家黃傳會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寫的記實文學《希望工程記實》、《中國山村教師》,報道農村基礎教育的貧乏情況使讀者感動,印象深刻。黃傳會近期寫的新書《我的課桌在哪裡》,書副標題是「農民工子女教育調查」,於2006年6月剛出版。把視線轉移至另一族弱勢群體,進城打工者的子女求學難問題。筆者看完這本書後,誠意推薦給各位關心中國基礎教育和進城打工子女的有讀者。書內記錄了內地眾多打工子弟學校的創辦者,他們歷盡艱難阻撓,顛沛流離卻又執著地辦學,不願看見農民工子女失學的情況,真是可歌可泣,是很好的文獻紀錄。書中第226頁轉載了一篇農民工子女的作文,淺白的文字刻劃出深刻的問題,現抄錄如下:

我的家在安徽風景秀麗的黃山腳下,黃山是城市人最喜歡去的地方。
三歲那年,爸爸媽媽離婚了,我被判給了媽媽。
四歲,媽媽為了生活,跟一位遠方親戚到北京打工。從此,我在外婆身邊長大。
我在村裡的小學上到三年級。那年春節,媽媽回來了,說要帶我到北京上學,當時,我高興地嚷了起來:我也要去北京上學了!我也可以見到天安門了!
費了許多周折,媽媽把我送進了“樹人小學”。這裡的學生,都是像我這樣從農村來的。他們的父母都是從農村到北京打工的,有的賣菜,有的蓋房子,有的掃大街…
那幾年,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們的學校老被查封,老要搬家,每次查封,都會來許多警察和一些幹部模樣的人,還開來許多卡車,把學校的課桌椅全部拉走。最厲害的是小學六年級下學期那一次,那天,我們剛剛升完旗,學校就被包圍了。隨著一聲令下,有人封教室,有人搬課桌。校長哭了,老師哭了,我們學生也哭成一團。在我的腦海裡,警察是對付壞蛋的,我不知道為什麼我們也成了壞蛋了?
現在,我已經是一名初中生了,我終於慢慢明白了,為什麼我們上學這麼難,就因為我們是外地來京務工的農民工的子女,就因為我們沒有北京戶口。
北京的建設離得開農民工嗎?
農民工的子女難道不是祖國的未來嗎?
我們就算不是花朵,也是小草吧,難道小草就不應該享受陽光嗎?

設身想像,學生們每天早上在非法的打工子弟學校列隊參加升旗儀式和奏國歌,每當唱到「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再聯想到學校被不斷地漂泊流徙時,內心恐怕是五味集陳,百感交集。
讓適齡兒童入學接受義務教育,是當今全世界每一個政府的職責。簡單的把違規辦學的打工子弟學校查封,卻漠視被查封的學生的轉學安排,忽視學生的求學的要求,這是簡單而粗暴的,不能妥善地解決問題。然而這種行政命令的簡單查封的做法,卻仍然繼續著。
近期的2006年7月27日,北京《新京報》A17版全版報道「海淀叫停30餘打工子弟學校」,海淀區教委在6月28日對未達到辦學標準的打工子弟學校發出行政處理決定書,責令自2006年7月8日起停止辦學。該篇報道說:北京市海淀區目前有40餘所打工子弟學校,除了3所獲得辦學資格許可的學校外,其餘的30餘所學校全部都收到了這份停辦通知。這些學校的一萬餘名學生,將要在暑假結束時尋新找的課桌。與停辦通知書同時送到學校的,還有一份教委給學生家長的告知書,請家長在一周內(7月11日之前),帶齊五證(暫住證、務工證明、居住證明、老家的無人監護證明、以及戶口簿),到街道辦或鄉鎮辦理 “在京借讀證明”,再到附近小學就讀。《新京報》記者在韓家川村採訪外來務工人員,10來名家長沒有一人能完整地說出五證是哪些,家長表示回家一趟不容易,要辦齊五個證很困難,都不知道上哪裡辦。一位打工子弟學校志願者了解,這所學校只有3個小孩家長辦齊了5證,而且辦理的時間長達半年之久。這可說是遠水救不了近火。另一個使農民工家長擔心的問題,是公辦學校要收取各式名目的借讀費、贊助費、加餐費等,恐難以承擔,又恐怕子女在學校受教師同學的岐視,問題多多。
早在2001年,北京市豐台區就開始取締非法打工子弟學校,至2003年該區已基本沒有非法的打工子弟學校存在。現在海淀區的做法,便是豐台區的延續,如此繼續發展下去,很可能北京市的各個城鄉結合部的行政轄區,都把非法的打工子弟學校查封掉了。
《我的課桌在哪裡》書中,有介紹內地學者的解決方案,可供區政府教委作參考。書內第221頁介紹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研究員的方案:「首先得讓這些學校盡可能多地辦下去,孩子們先讀上書是最要緊的。然後,政府部門可以把其中一些不錯的學校納入公辦學校管理系統,通過引導培養和監督,最終達到國家相應的標準。…一是政府部門給予一定的補助,像上海就把原來閒置的公辦學校校舍,免費或低價出租給打工子弟學校,扶持他們發展;二是,通過對打工子弟學校老師進行培訓,提高他們的教育能力,從而保證教學質量;三是,教育部門可以派督導員和骨幹教師,對打工子弟學校進行教育與財務上的管理,發動社會各界力量來協管這些學校的健康發展。」
可見改善打工子弟學校的方法是有的,關鍵是政府官員是否正視問題,是否願意為進城打工者的子女提供義務教育,這涉及教育經費問題了。打工子弟在公辦學校入學,便會佔用區政府的教育資源,學校的公用經費和教師薪金都是由政府的教育經費支付的,這是問題的結徵所在。正當中國政府大張旗鼓地改善農村義務教育的同時,不要把進城的農民工子女遺忘掉。
遠在香港的慈善公益組織和市民,我們又可以為打工者子弟做些什麼呢?

資料:新京報的新聞報道全文,請參閱 http://www.chinaedunet.com/news/comnews/2006/7/content_55170.s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